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陇原史话 >> 非遗文化

庆阳香包中的葫芦文化

23-09-13 09:08 来源:陇东报 编辑:张兰琴

  曹焕荣

  庆阳香包源远流长,品种繁多,文化内涵丰富深刻,尤以葫芦文化著称。盘点、收集、采录、图解、保护、研究、弘扬葫芦文化,对庆阳香包传承做大、发展民俗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重大意义。

  在庆阳香包中能见到形形色色、异彩缤纷的葫芦香包,其绣工精美,巧夺天工,形神兼备,令人爱不释手。葫芦香包可观、可赏、可戴、可用,广受青睐,是不可多得的文化宠物、艺术瑰宝。在深刻挖掘传统文化的同时,香包艺术家们又不断创新,使葫芦文化日趋繁荣,自成香包中的一道风景。

  目前,庆阳市场上常见的葫芦香包不下百种,主要有:莲花葫芦、线盘葫芦、绌金瓜线葫芦、金钱吊葫芦、人面鱼针葫芦、双鸟(双凤)针葫芦、虎头针葫芦、金蝉针葫芦、绣花针葫芦、瓜瓞绵绵针葫芦、葫芦绣花烟袋、葫芦糊涂虫、葫芦(金瓜)生子、葫芦娃娃系列、葫芦财源滚滚、葫芦芝仙上寿、葫芦五涵捧寿、葫芦富贵长寿、蝶扑瓜(葫芦)、瓜瓞有情以及金瓜(葫芦)枕、儿童金瓜(葫芦)帽、瓜瓞枕、葫芦花灯等。虽形体不同,内容各异,但件件传神生动,通源头,有说意。在做法上,或线盘、或布绌、或手面刺绣、或立体刺绣;或齐针、或辫针、或缉针、或掺针、或抢针、或挽针;或盘金、或点金、或圈金;或破浅绣、或掇绣、或合线绣,无不表现出高超的技艺、卓尔不凡的文化品位。

  庆阳葫芦香包是古老的、传统的。一是因为它起源很早,《诗经》就有记载。二是它作为一种文化,一直延伸到人类的起源。葫芦,又称蒲芦、壹瓜、匏瓜、瓠瓜等。《星官制》曰:“匏瓜,天瓜也,性内文明而有子。”因为藤蔓绵延,果实累累,籽粒繁多,古人将葫芦视作祈求子孙万代的吉祥物。又因籽粒众多、数而难尽,被当作绵延后代、子嗣兴旺的最好象征。同时,葫芦的“蔓”与子孙万代、千秋万代的“万”谐音取意,寓意万代绵长。在庆阳民间,葫芦并非全是植物形象,而是观念形态在香包中的艺术创造和反映,是先民葫芦崇拜在现代人心灵中的文化遗存。

  庆阳人为什么崇拜葫芦呢?这源自初民的创世神话。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天下发生了一场亘古未有的大洪水,如狼似虎,凶猛无比,把所有的家庭都吞没了。忽然,从漫天的汪洋中飘来一只硕大闪光的金葫芦,玄黄老祖把葫芦捞出来,打开见里面有一对灵气动人男女,便让其婚配并命名为“龙氏”,龙族由此繁衍兴旺起来。这则故事和五大洲开天辟地神话如出一辙,都说上古时地球上曾发生过一场罕见的大洪水,只有少数几个幸存者,闻一多先生对我国25个典型洪水神话故事做了分析统计后发现,有57.2%的神话主角是凭借葫芦及由葫芦演变来的仙瓜、南瓜等作劈水工具而逃生的。《诗经·大雅·绵》中“绵绵瓜瓞一民之初生”的意思是人们最初由葫芦衍生的,《圣经》中则把这避水救生的“葫芦”称“方舟”,这也吻合了东西方文化对生命起源的交流融合和共识。

  葫芦文化又是一种生殖崇拜的文化遗存。从外形看,葫芦浑圆饱满同孕妇的腹部相似,有学者认为,古论语中的“尊贵”(母亲的称谓)就是葫芦的意思,“尊”字原代“撙”义为葫芦。在原始时代,因葫芦“樽”象征母体生儿育女,所以俗称女子结婚为“破瓜”,男女结婚为“合卺”。合卺是两瓢相合,成为一个完整的葫芦。葫芦形之器,合之为一,分之为半;一半为男,一半为女;男女相交,阴阳结合,谓之“合卺”。《礼祀·皆义》曰:妇至,婿揖妇从入,共牢而食,合卺而酿,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还有学者研究指出,神话中开天辟地的“盘古”的“盘”,它的来字是“槃”,而槃也即葫芦;“古”,义为开端,所谓“盘古”就是“从葫芦开端”的意思。现在有地方流传着食瓜求子的习俗,实际上是先民葫芦生殖崇拜的产物。正宁县博物馆的一级文物藏品——五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人面纹尖底彩陶葫芦瓶,是以证明先民葫芦生殖崇拜观念的存在。瓶的正面画着男性图像,人面的眼睛睁开,背面为女性图像,人面的眼睛闭上。闭眼的一条线为阴,为月,为女性;睁眼的一点为阳,为日,为牡,为男性。同绘于葫芦瓶上,说明男阳女阴交合,母体葫芦诞生生命的起源甚早,是这个化生万物的阴阳合一的宇宙之神太一。生存和繁衍是宇宙一切事物的共性,也是原始人类的基本意识。中华民族的葫芦崇拜,就是把葫芦作为男女相交、阴阳结合的合体始祖神。闻一多先生考证“汉族的葫芦为伏羲女娲本身”,寓意人体蛇身的伏羲女娲交合产生了人类。半坡和马家窑类型的出土文物中,都有模拟葫芦整体和纵刻面的陶制器物,考古发现,这是人类原始的交情符号。庆阳葫芦香包,如此吻合考古学、人类学、文化艺术学、民俗学等,并与历史典籍相印证,它的价值与日俱增,被列入国家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葫芦文化不只在庆阳香包中展示,更呈现在民俗文化的方方面面,提高了庆阳的知名度,使庆阳更具文化魅力和艺术气质。

  作为岐黄故里和周祖农耕文化的发祥地,庆阳葫芦文化的博大精深表现在婚俗上“六礼”兴盛。“六礼”原为“七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读期、亲迎、敦伦七个环节。相传西周初年婚俗混乱,周公遂与妻子一起演礼,现身说法,当演示到“敦伦”时,妻子拒绝了。敦伦,即敦睦夫妇之伦,含有指导新婚夫妇依礼行事的用意。踌躇间,周公见儿子伯禽摆弄几个葫芦瓢,试用两半瓢合为一个葫芦,周公灵性一动便以此演示敦伦。从此新婚夫妇均据“七礼”行事,葫芦便成了婚礼的礼器。用一根绳子拴住两个瓢的柄部,表示夫妇二体合一,又一仰一俯地摆在新房内作为免征。春秋时代孔子重修礼典,舍弃“敦伦”,变成“六礼”。但民间的“共牢而食”(新郎新娘共食一牲的礼仪),以扣碗“合卺”。后来演化成现在的喝“交杯酒”“合欢酒”“同心酒”,吃“合气面”。似乎从中还可以窥见原始的“葫芦婚俗”“敦伦”神秘的影子。婚礼中有对联“桃符新换迎春贴,椒酒还斟合卺杯”,是“合卺”民俗在婚联中的自然流露;“笙箫奏凤凰/琴迎佳宾”中“笙”,即匏,乃古代的一种乐器,笙、匏笙、匏琴、葫芦笙等,统称为匏类乐器。古代的“八音”,即金石土草丝木匏竹。“八音”相奏,音韵调会,比喻夫唱妇随,深如合卺,琴瑟合鸣。

  葫芦还可做成多种器物,如生活用具,瓢、勺、碗、盘、杯、瓶、壶等;作为量器,如油提、酒提、醋提、瓢斗、升等。葫芦剪纸用来美化装饰,如窗花《双嘴葫芦》《八卦葫芦》《宝葫芦》等,有的把“宝葫芦”喜花贴在新婚洞房,寓意夫妻和睦,早生贵子。童帽、马甲、枕顶、肚兜、鞋垫、门帘、床围、灯饰等物件上面常绣《葫芦娃娃》《葫芦生子》《葫芦绣花》等,暗喻葫芦多子,人丁兴旺。有关葫芦的民间故事不胜枚举,如《宝葫芦的故事》《葫芦娃》《玄黄老祖的水葫芦》《岐伯的药葫芦》《林冲的酒葫芦》等。葫芦很早就被当作药用,《神农来草惩》里就有“匏”能利尿浮肿的记载。《后汉书·费长房传》中记“市中有老翁卖药,是悬一壶于肆头”。后人因此称卖药的、行医的为“悬壶”,美称医生职业“悬壶济世”。葫芦图案还常见于家具、竹器、农耕、建筑、雕刻上。这些说明葫芦文化与庆阳人血肉相连,密不可分,形成一个庞大的有生命的民俗文化体系。唯其有生命,以香包为载体的庆阳葫芦文化才根深叶茂,承传不衰,不断创新,弘扬广大。

  (作者系中国民俗学会会员)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