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陇原史话 >> 史话选粹 >> 彩陶文化

临夏—探源中华文明的高地

23-06-05 11:31 来源:民族日报 编辑:张兰琴

  马家窑类型尖底瓶

  半山类型巫字纹彩陶罐

  林家遗址出土碳化粟

  马厂类型乌龟罐

  马厂类型五流口彩陶壶

  彩陶王

  中华第一刀

  马家窑类型彩陶盆

  石岭下类型彩陶瓶

  马厂类型异形罐

  ●史有勇 木木

  “临夏是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发源地,它的地位非常重要……”

  “彩陶和玉器都是文物中的精品,使临夏州博物馆在整个层次上可以进入国内最好的行列!”

  “史前文化临夏论坛为以后研究、宣传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对提升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研究工作的整体水平具有里程碑意义。临夏处在丝绸之路文化带上一个重要节点,这里史前文化的研究工作肯定会对丝绸之路文化带的发展起到很好的助力!”

  “临夏州深入挖掘史前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研究阐释临夏地区在史前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不断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力度,广泛动员征集化石、彩陶、玉器、铜器等藏品和革命文物,充实了馆藏数量,种类也更为齐全。”

  ……

  芳菲五月,临夏大地的牡丹渐次盛开,芳香四溢,在国色天香中,5月9日,文明汇聚·光耀河州——史前文化临夏论坛圆满闭幕,这场高起点、高层次、高水平的史前文化学术盛会,是一次保护史前文化遗产的生动实践,也是一节讲好史前文化临夏片段的文化课堂。与会专家学者站在全国的高度,在思想交流、学鉴互促的学术氛围中对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进行了深入讨论,以独特的认知穿透力、思想洞察力,共同探寻文明根源、梳理文化脉络,一步步揭开了史前文明的神秘面纱,让绚丽多彩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史前文明无比清晰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他们对临夏史前文化进行了多角度、多方位的研讨交流,纵横相较认为:临夏是西部早期文明中的一个闪光点,同时也是一个中西文化交汇之地,繁盛的马家窑彩陶是文化的一个高地,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中,具有全局性的意义。

  大河汤汤东流,黄河、长江是两条血脉贯穿中华民族通体,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长江黄河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其孕育的文化是我们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

  岁月的长河里,临夏固有得天独厚的资源,马家窑彩陶是中国史前文化艺术高峰的一个代表。

  临夏是史前文明最早发掘的地区之一。1918年,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首次在周口店附近的洞穴发现古生物化石,又数次到仰韶村考察,于1921年10月27日至12月1日,对仰韶村新石器时代遗址进行勘察、发掘,许多陶、石、骨器等出土,命名为仰韶文化。1923年,安特生出版了《中国远古之文化》,填补了中国史前史的一个空白。1924年夏,安特生又到甘肃、青海地区做考古调查,在临洮发掘命名了马家窑文化、辛店文化;在广河半山发掘,命名了半山类型;并言:“花纹繁缛,令人称奇”,“所得结果颇出意料,器物丰盈之仰韶遗址”。在齐家坪考古发现了单色陶,命名为齐家文化,写入1925年出版的《甘肃考古记》。

  一时间,黄河上游的甘、青地区为世人所关注。

  1949年,中国学者夏鼐、裴文中等来到甘肃临洮、广河考古发掘,据土层叠压关系,提出马家窑早于齐家文化,否定了中国文明西来说,并将“甘肃的仰韶文化”定名为“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文化(5300年——4200年)”的定名、齐家文化(4200年——3600年)年代的确定,在整个中华文明中占有重要位置。后来的刘家峡水库考古和东乡林家遗址、康乐边家林遗址、广河齐家坪等考古发掘及临夏州文物普查,发现临夏816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古遗址星罗棋布,广泛分布着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唐汪文化(甘肃把唐汪列入辛店文化唐汪类型;青海省因唐汪图案与辛店不同,直接称唐汪文化,故从后者)、寺洼文化等遗址,多达829处。其中,世界级遗址点1处,国家级7处,省级24处。黄河上游多文化的连续性说明,甘肃是中国史前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马家窑文化早期主要分布在甘肃中部的黄河、洮水流域和青海东北部湟水流域,中期扩展到河西走廊东部及宁夏南部,晚期则达河西走廊西部,其影响波及南至四川北部、东至陕西西部、北至内蒙古中南部的广大地区。

  石岭下、马家窑、边家林、半山、马厂五个类型构成了马家窑文化,其中马家窑类型彩陶器型丰富,以盆、壶、钵、瓶、罐为主;在橙黄色陶面上,施以浓墨,形成似漆的重彩;纹饰以旋涡纹、水波纹为多见,也有平行线纹、网格纹、同心网纹等。几乎每一件彩陶上皆有河水翻卷的纹饰。点、圆、波、旋、线纹组成的水文化图案,精美绚丽,流畅飞动,变化万千。

  作为马家窑文化的核心地带,临夏这块神奇古老的土地是闻名遐迩的“彩陶之乡”。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郎树德赞许地说:“自去年临夏州委州政府发出捐赠《倡议书》以来,州博物馆的文物藏品增加了2万多件,其中二级文物、三级文物数量都有大幅增长。这些彩陶和玉器都是文物中的精品,使临夏州博物馆在整个层次上可以进入国内最好的行列。”

  东乡县的林家遗址是重要的遗址,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1978年,甘肃省文物考古队、临夏州文化局、东乡县文化馆对大夏河东岸的林家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近3000平方米,发现马家窑时期房屋遗迹27处,制陶窑址3处,灰坑98个,分早、中、晚三期。出土骨器、石器、陶器、铜器等文物3000多件,其中各类工具、生活用具2000余件。值得关注的是,在F20北壁下出土了一件青铜刀,刀弧背直刃,前尖微翘起,条形、短柄,由合范铸成,长12.5厘米,是中国发现的最早铜器,号称“中华第一刀”,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此外,在H54出有铜渣。

  林家时期,农业较为发达。F21陶罐内盛有稷、粟和大麻籽,H19灰坑底部有大量的碳化稷、粟和部分穗头并捆成小把,整齐地放在坑底,厚达40厘米。另有3个窑穴也存稷粒。说明林家人以谷子、大黄米为主要食物,大麻子在F8、F10、F11残陶罐中均有发现,麻子可以食用,麻杆纤维可用纺轮捻线织成麻布。

  琳琅满目的彩陶中,1956年出土于积石山县安集乡三坪遗址的彩陶有代表性,是马家窑类型双耳四鋬彩陶瓮,其以器形高大,图案精美而闻名全国,因其在制作工艺和艺术水平上的最高成就,被郭沫若先生命名为“彩陶王”,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此陶器高49.3厘米、口径18.4厘米,口平如切,短颈阔肩,腹部逐渐下收,平底。口下有四个突鋬。腹饰以对称的环形耳。器外壁以墨色绘三层纹饰。上腹施旋纹,间以圆圈点,犹如黄河奔腾、巨澜翻卷;腹下似微风鼓浪、玉珠轻溅,具有流线韵律和强烈的动感。

  积石山县银川乡水地陈家出土的彩陶盆也是极有代表性的,盆高11厘米,口径29厘米,为泥质红陶,内外施以黑彩。内底核心有阴阳二神物或若太极,搅的深渊旋动,使点线流动的世界有了生命。中心绘以曲线圆点。以圆点定位,线动成形,点线变化中,形成旋动的主次结构线,交弛盘旋地构成变幻莫测的图案,外绘弧线和圆点纹,似大浪翻卷,汹涌向前,生生不息。这个彩陶盆于1984年参加全国出土文物珍品展,1989年又漂洋过海在日本展出,誉满海内外。

  “中国彩陶发展到顶峰的就是马家窑文化,而马家窑文化最好的彩陶就是在临夏或者邻近地区出土的,这是一个非常宝贵的文化财富地区。”被称得上是镶嵌在河湟谷地一颗璀璨明珠——马家窑类型舞蹈彩陶盆,则出土于青海省宗日。高12.5厘米,口径22.8厘米。盆内两组舞蹈人,一组11人,一组13人,手拉着手,踏地为歌,体态轻盈,动作划一,显示集体洒脱舞姿的画面,仿佛隐隐传递远古音乐的神韵。

  马家窑类型旋涡纹尖底瓶,点线旋涡纹穿插变化,呈现出极富运动的螺旋花纹,旋涡繁复达到极致。这非凡品,是祭祀汲水用的神器。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巫字纹彩陶罐,神人挥舞着双手,念念有词,瞬间体内散射出光芒,“巫”字飞动,充满天空。这个“巫”在后来甲骨文、金文延续应用,是最早出现的汉字之一。

  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五流口彩陶壶,此壶是部族头领会晤,插管吸饮结盟的用器。

  马家窑文化是“活”的文化,将史前文化的发展推向了登峰造极的高度,创造了绘画表现的诸多新形式,彩陶图画则是神奇丰富的史前“中国画”。对一个个故事、一幅幅画在陶器时代的每件彩陶上流转讲述,需要文化、考古工作者去搜集、整理、发掘、解密,站在一个国家的角度,破译部族联盟、群落的历史……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