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陇原史话 >> 史话选粹

敦煌历日:星期制度唐代就已引入中国

21-09-16 09:06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晨报 编辑:赵满同

  原标题:敦煌历日:星期制度唐代就已引入中国

  敦煌莫高窟壁画 望日 (盛唐)

  唐乾符四年丁酉岁(877年)历日

  中国现存最早的古历(敦煌历日)

  “星期”星神值勤表

  历法主要是农业文明的产物,最初是因为农业生产的需要而创制的。公元前3000年,生活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就制定了最早的历法,即太阴历。公元前2000年左右,古埃及人根据计算尼罗河泛滥的周期,制定出了太阳历,这是公历最早的源头。中国的历法起源也很早,上古时代在百越形成了独特的干支历。中国从古到今使用过的历法,有一百多种,但因时间久远,古代历书如何演进发展,因实物太少而难寻觅其发展轨迹。公元1900年在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古历日,则大大地开阔了人们的眼界。这些古代历日(历日是历书的俗称),统称为敦煌历日,这些历日的背后,还有一些有趣的故事。

  藏经洞里发现敦煌历日

  位于甘肃敦煌市的莫高窟,是一座文化宝库,除了丰富多彩的塑像和壁画,公元1900年发现的藏经洞,更是一座文化富矿。在众多的敦煌遗书中,人们发现了四十余种古代历日,它们就是敦煌历日。

  我们的祖先早就观察到:日出日落为1天,月圆月缺为1月,日远日近、冷热寒暑周而复始为1年;时间的度量,与日月运行有密切的关系。但是,年、月、日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如何使之符合实际的天象与自然季节?这便导致了“历”与“历法”的产生。所谓“历”就是调配年、月、日的具体方案,“历法”则是治历的规律与法则。

  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历书。但因时间久远,古代历书如何演进发展,因实物太少而难寻觅其发展轨迹。公元1900年在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古历日,则大大地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敦煌遗书中四十余件古历,最早的是北魏历日,最迟的是北宋历日,大多数是唐末、五代、宋初历。在我国,除出土的少许汉简记载内容简单的历谱外,敦煌古历日是现存最早、也是内容最丰富的一批古历日。它不仅对于研究我国中古时代天文历法有意义,而且对于探索西域历史也大有关系。

  藏经洞保存的历日,除少数来自中原王朝和外地外,有35件是敦煌当地自编的。自古以来历书都是由封建王朝组织编写并向全国管辖区颁发。唐德宗兴元元年(公元784年)以前,敦煌地区使用的就一直是唐朝的历书。

  据历史记载,唐代流行的历法有《大衍历》和《宣明历》。《大衍历》是唐代著名天文学家、僧人一行在大规模天体测量的基础上,于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撰成《大衍历》的初稿,一行去世后,由张说和陈玄景等人整理成书。《大衍历》以其革新号称“唐历之冠”,又以其条理清楚而成为后代历法的典范。

  《大衍历》之后,徐昂制订的《宣明历》颁发实行于长庆二年(公元822年)。

  谁编写了这些敦煌历日?

  大唐已经有了非常先进的历法,为什么敦煌当地还要编写历日呢?在藏经洞中发现了数量多达35件敦煌当地人编写的历日,难道他们编写的历日更为先进吗?

  非也。敦煌出现这些自编的历日,是缘于敦煌当地一段痛苦的历史!

  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国力大衰,河西走廊以及西域一带遭受吐蕃军队的攻击,沦陷于外族。唐德宗贞元五年(公元789年)吐蕃军队攻占了敦煌。敦煌同唐王朝的联系被割断,象征王权的中央历书也无法颁行到这里了。吐蕃使用地支和12生肖纪年。这不符合汉人行之已久的用干支纪年、纪月、纪日的习惯,也无法满足敦煌汉族人日常生活的需要。于是,敦煌地区开始出现当地自编的历书。

  敦煌沦陷于吐蕃70余年之后,张议潮率领河西归义军举义成功,夺回敦煌,河西十一州也重新回到大唐怀抱,但敦煌地区自编历书已成习惯,民间仍继续使用自编历书,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宋初,前后达两个世纪之久。因此,敦煌有好几位大历法家,最重要的就是翟奉达和翟文进;所有敦煌历书都是翟氏家族的人编的。

  关于敦煌翟氏,历史记载,翟氏是敦煌大族,敦煌莫高窟第220窟就是翟氏家窟。

  公元642年,唐太宗贞观十六年,朝议郎、敦煌郡司仓参军翟通开始出资建造作为家窟的莫高窟第220窟,这是敦煌比较早的以家族为主导的石窟。在洞窟主室西壁龛下有墨书“翟家窟”三个大字。

  据记载,主持翟家窟营建工作的是翟氏家族在敦煌大云寺出家的僧人道弘。学者们考证,大云寺就是今天莫高窟最大的大佛——35米高的“北大像”所在的第96窟弥勒佛窟。有学者根据文献记载认为翟氏家族的220窟营建工作先后长达20年时间。

  翟奉达是翟通的9世孙,唐末五代敦煌人,历法家。公元925年时,翟奉达的父亲、兄长已亡故,特别是一个儿子和一个孙子也英年早逝。白发人送黑发人,翟奉达的心情十分沉重,他决定重修先代的洞窟为家族祈福。

  此次重修时,翟奉达把自己和亲人们的画像画在了石壁上,并在甬道的另一面工整地写下了“检家谱”,它详细记载了家族经营家窟近300年的历史,成为今天的人们理解敦煌石窟营建与日常管理的文献证据。

  相对于朝廷颁行的历书,地方历书常常被称作小历。敦煌历日的朔日与同一时期的中原历不尽一致,常有1到2日的差别;闰月也很少一致,比中原历或早或晚一两个月。但纪日干支同中原历却十分一致,表明中国古来干支纪日的连续性并未因地方自编历日而中断。

  星期制度早在唐代就已引入我国

  在这些历日中,人们仔细研究发现,来自西方基督教的星期制度,最早引入我国历法竟然是从敦煌历日开始的。这一发现让人十分意外,又觉得十分有趣。

  在敦煌历日当中,一星期的各日在敦煌历日中都有特定的术语,星期日是“密”,从星期一到星期六依次是“莫”“云汉”“嘀”“温没斯”“那颉”“鸡绶”。一般说来,敦煌历日都在正月初一注上星期几,以后的都省略了;或只在星期日注一“密”字,以下由人们推算。

  星期制度是一种日期计数制度,来源于两河流域,由古巴比伦人创立。两河流域的人们通过对月亮圆缺变化规律的观察,制定了太阴历。一年分为12个月,一年12个月中有6个月每月为30天,另6个月每月29天,全年共354天。这同地球绕行太阳一周的时间相差11天多,过两三年就要差一个月,这就叫“年日不足”,他们就设置闰月加以补充,就是第二年或三年加一个闰月,即一年有13个月。

  汉谟拉比在位时,由政府命令规定置闰,后来逐渐有了固定的周期。他们已经能够区分五大行星和恒星,对五大行星的运动轨道观察得相当准确。他们把星宿和诸神联系起来,星就是神,因此星的符号也就用来表示神的概念。每天有一位星神值勤,七天一轮回,所以把七天作为一周,分别用日、月、火、水、木、金、土七个星球的名称来命名。所谓“星期”,就是星的日期。后来随着科学的进步,去掉了加在星期上的迷信色彩。星期制度一直沿用至今,这就是现在通行的七天一星期的来历。

  没想到早在唐朝时期,人们就有了星期的概念。

  在敦煌40多件历日中,有两件值得一说。一是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公元450年)和正平元年(公元451年)历,内容十分简单,但这是现存敦煌历日中年代最早的一件,也是现知唯一的北魏历书实物。二是唐乾符四年丁酉岁(公元877年)印本历日,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印刷本历书,也是现存敦煌历书中内容最丰富的一件。

  敦煌历日的发现,为研究古代历书的演进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在中国历法史上占有显著位置。

  掌上兰州·兰州晨报记者 黄建强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精彩推荐

  • 从“一盏灯”到“满天星 ”——甘肃抗疫一线志愿者群像扫描 从“一盏灯”到“满天星 ”——甘肃抗疫一线志愿者群像扫描
  • 长征时期党中央在甘肃召开的重要会议 长征时期党中央在甘肃召开的重要会议
  • 赓续红色血脉 传承艺术之光——《解放兰州》大型浮雕创作修复记 赓续红色血脉 传承艺术之光——《解放兰州》大型浮雕创作修复记
  • 埋头苦干 勇毅前行 永登奋力打造全域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县 埋头苦干 勇毅前行 永登奋力打造全域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县
  • 尹弘在省委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 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开创新时代全省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任振鹤主持 孙伟出席 尹弘在省委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 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开创新时代全省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任振鹤主持 孙伟出席
  • 任振鹤在全省新型城镇化工作推进会议上强调:凝心聚力抓落实、蹄疾步稳向前进,奋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再上新台阶 任振鹤在全省新型城镇化工作推进会议上强调:凝心聚力抓落实、蹄疾步稳向前进,奋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再上新台阶
  • 中国共产党榆中县第十七次代表大会胜利闭幕 中国共产党榆中县第十七次代表大会胜利闭幕
  • 甘肃省召开根治欠薪冬季专项行动推进电视电话会议 甘肃省召开根治欠薪冬季专项行动推进电视电话会议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微博甘肃

即时播报

1   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2   大力保护传承弘扬甘肃黄河文化
3   在新的赶考路上展现党校更大作为
4   深刻认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人民性
5   汲取历史智慧 蓄积前行力量
6   张掖市甘州区人民检察院标准化档案室扩
7   【便民贴】兰州市市政服务大厅29日起有
8   【便民贴】甘肃省多方发力维护新就业形
9   【便民贴】甘肃省发挥失业保险作用稳就
10   从“一盏灯”到“满天星 ”——甘肃抗
11   定西实施“转变作风、追赶进位”工程
12   白银靖远东西部协作助推乡村振兴
13   长征时期党中央在甘肃召开的重要会议
14   赓续红色血脉 传承艺术之光——《解放
15   【群文视野】平凉:心手相传的“金剪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