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源战国秦长城 大地之上的苍茫背影
原标题:渭源战国秦长城 大地之上的苍茫背影
渭源战国秦长城
马家山附近的梯田
渭源的战国秦长城,属中国最古老的长城,这条长城要比秦始皇所筑的万里长城还要早半个世纪。它全部用黄土夯筑,夯土层清晰,遗迹较完整,在群山之上势如游龙,古意悠然。
“秦长城第一墩”
8月中旬,我们来到渭源县庆坪镇,寻找战国秦长城的踪迹。
庆坪镇境内有一个名叫庆坪堡的古堡,唐玄宗时期,在古堡曾经发生了一次惊天动地的血战,一方是名将薛仁贵之子薛讷领军的唐朝军队,另一方则是吐蕃,结果是唐军胜出。
站在古堡城墙上望远,在当地人称堡子梁、优美如波浪的山峦上,我们发现有两个沉郁的黑点,怎么看都像长城的烽燧,黑点的边上,伴生着一道阴影,也像是一道蜿蜒而来的城墙残存。当地朋友说,那是战国秦长城的烽燧。
在如今的临洮境内,就有“秦长城第一墩”的苍茫背影。那么,秦始皇之前的长城又是怎样的模样呢?那两座烽燧的意象提示我们必须停留下来,等待着我们去揭示答案。
人们都说是秦始皇修建了万里长城,战国秦长城是什么概念?
可以说,秦始皇所做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就像一个集大成者,万里长城就是他在完成统一大业之时,征集劳役,将战国七雄时期原有的秦、魏、赵、燕等长城修缮并连缀起来。
秦长城留在陇原大地的背影令人惊叹,那是多么让人惊奇的数字:战国秦长城西端从甘肃临洮新添乡三十里墩南坪望儿咀,古洮河之滨的杀王坡开始,途经甘肃的渭源、陇西、通渭、静宁,以及宁夏的西吉、固原,再转入甘肃的镇原、华池、环县,而后进入陕西的吴起县,从榆林接壤燕、赵长城,与陕西北部的秦长城连接,这段长城全长5000公里。仅在甘肃境内就途经八县,长达800余公里。
这800公里,在千年时光的磨洗之下,战国秦长城绝大部分就像一段记忆被永久地抹去了,但大地上的空白似乎在提醒着你,它曾经存在过,而在有些地段,我们又似乎能听见一声悄然的龙吟,然后在旷野、在山岭,在与时光的无尽抗争中倒下,留下了一副龙骨,让人有种想要去膜拜的冲动。
之后我们发现,它从来都没有离去,纵使沧海变成了桑田,历史仍然留下了密钥,等待有人打开时空隧道了解到些许的真相。
马家山长城的龙蛇气象
马家山是渭源秦长城保存最完整、景观最好的地段。
马家山周边的山梁、梯田,像是散发着香气的千层饼,一层层地向四周伸延。每块农田都被翻耕过,土黄色中带着一种鲜明的红色,让人感觉到一种生命力在土壤深处流动。
那么,长城的踪迹在哪呢?
那座看起来和周边的小山包一样平常的烽燧,悄然挺直了身躯站立起来,警惕地审视着边地的每一丝风吹草动;田垄边,遍地生长着野生沙棘的一堵土墙忽然卸下了伪装,重新精神抖擞起来,瞬间屏蔽了所有的缺陷和破绽,守护着田园……
下了车,我们看到了战国秦长城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的标志牌,沿着一条土路向山顶攀爬,其实在我们的右侧就是秦长城,矮处两三米,高的地方七八米,沿着山梁、山脊无尽伸展,即使在某些地段残缺了,但笔断意连,仍然是龙蛇气象。
这里的海拔为2200多米,在战国时期交通不发达,没有现代化机械设备的情况下,修建如此浩大的工程,实在超乎我们的想象。
在马家山,可以鲜明地看到战国时期秦长城的建筑特点:多建在山坡长梁上,或翻山越岭,或沿河流而筑,有的劈山削崖,外削内堙,有的以沟为堑,只筑墩台,不筑长城,有的利用自然独立的险山作屏障,无需再筑长城。
长城全是黄土版筑,不打地基,直接筑在生土上。
为什么会采取黄土版筑呢?
这是因为渭源和临近的临洮、陇西,一样受地理环境影响,地表均为黄土覆盖,黄土黏性较好,加湿夯筑后板结得十分结实。
长城以黄土为基本材料,实际上就是就地取材,可以有效地降低建筑成本。这种建筑方法是自地表向上逐层夯筑,夯层均匀,多在8至12厘米之间,部分地段发现5至7厘米厚的夯层。
在一处断面上,我们发现战国秦长城夯层清晰,夯筑得十分结实。
战国时牧歌旋律占据上风
渭源境内战国秦长城约40公里,走向由西向东北方向前进。它大体上从临洮的尧甸乡长城坡,经夹槽梁,到孟家咀,进入渭源县境。沿途经庆坪乡、清源镇、北寨镇,相邻新寨、路园两乡镇的边沿地带,途经相邻的20多个行政村。跨越老王沟、唐家河、秦祁河三条河流,其余路线均沿高山峻岭的黄土梁峁山顶盘延,海拔在2100米到2500米之间。马家山的长城并非最高点,最高点在清源红岘村的高咀山,第二高点是庆坪南岔湾垴2443米。
渭源的战国秦长城多建在诸如马家山、阳山、堡子梁之上的群山峻岭之上。
在生产力水平较低,打仗以骑兵、步兵为主的情况下,大江大河等天险不需要修建军事设施,其本身就可作为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长城的修筑正是利用以河为险,在河流的分水岭上修筑的方法。相对高度差较大、地形崎岖、变化多端的山岭地区,成了既可攻又可守的绝佳地,山地的高度更为长城的守卫者提供了开阔的视野空间。
看过秦长城的地表遗存后,让人不由想,地表之下的文物会告诉我们什么秘密?
相比高台、泾川、镇原、张家川等馆藏丰富的县级博物馆,渭源县博物馆的规模要小得多,但我们还是找到了器形优美的几件战国时期的秦文物,如铜铃、铜匕等,而令人最感兴趣的是渭源县博物馆的鹿角和牛角化石,色黝黑,在陈列柜里显露着优美的弧度。
战国时期,我国的农业区局限在以黄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在辽阔的北方,北至太原,东至辽东,西至西宁,其北部包括天水、安定、北地、上郡以及河西走廊,都是游牧民族的广阔草场。
像义渠戎这样的游牧民族精于骑射,机动灵活,来去如风,给战国时期的秦、赵、燕各国带来无穷的困扰。秦赵燕三国在发展骑兵对抗的同时,也针对攻坚战非游牧民族所长,对自身的城池防御设施加以改进,于是筑起一道长墙以助防御,成了三国不约而同选择的手段,他们纷纷在农区边缘修筑长城,而我们所看到的战国秦长城,就是以防卫咸阳为中心的关中平原而修筑的。
按司马迁所说,秦地的陇西、北地、上郡这三郡与“关中同俗”,这说明强大的秦文化早已经辐射到了这里,也就是说,这里已经有了农耕人户。我们可以想见,农耕文明和牧业文明在这里碰撞交响,但牧歌的旋律仍然在当时占据着上风。
文/图 掌上兰州·兰州晨报记者 刘小雷
相关新闻
- 2021-09-10历史眼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故事发生地在平凉
- 2021-09-06【文化视点】简牍上的丝路记忆
- 2021-09-06甘肃肃北发现逾5000幅千年岩画 反映射猎游牧生活
- 2021-08-30武威鸠摩罗什寺临摹复制大型壁画即将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