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过年讲究多
原标题:陇东过年讲究多
杜清湘
陇东农村过年一般从农历腊月初八拉开序幕,腊月三十掀起高潮,正月二十三谢幕,持续一月有余。
腊月初八称“腊八”。早上,家家户户吃粥饭,称“腊八粥”。据说很久以前,有一家夫妇好吃懒做,父母过世后,家里积攒的粮食一天天减少,到了腊月初八,他们把仅有的米、面、油、肉混在一起做成了粥饭,一顿吃完,不几天就饿死了。人们引以为戒,有就了吃腊八粥的习俗。而吃腊八粥有好多的寓意,把米、油、肉和做成小动物的面团混在一起,象征“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在某一面团里装上硬币,哪个人吃到了,意味来年有钱花;做的粥饭不可一顿吃完,意味“年年有余”。
腊月二十三称“祭灶节”,也称“小年”。清晨,家家户户在灶前和院子中央设香案,送诸神上路,希望他们“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腊月三十称“除夕”。家家户户贴对联、门神,放鞭炮,大门挂灯笼,院落燃火。据说远古时代有一种怪兽叫“年”,一年到头昏睡,只有除夕晚上出来残害人畜,人们谈“年”色变。有一年除夕,“年”到了第一个村子,遇见几个孩子在搞“响边”比赛,“啪啪”巨响,吓得它连忙奔跑;“年”到了第二个村子,看见一家院落绳子上挂着红被子,刺眼的红色使它头晕目眩,转身便逃。“年”到了第三个村子已是夜晚,几个顽童不小心把柴垛点着了,看见火光的它心烦意乱,又一次狼狈逃窜。人们洞察“年”害怕巨响和火光、红色的致命弱点,于是就用放鞭炮、贴对联、挂灯笼、燃火等方法对付“年”,也叫“过年”,这一习俗就传了下来。
正月初一称“大年”。拂晓,家家户户鸣炮接诸神归位;太阳东升,男女老少,端上香盘和祭品,赶上牛、羊、猪、鸡,领上猫、狗,选喜神方,烧香祭祀,燃放鞭炮,称“出行”,意味一年出行大吉大利。早上吃饺子,意味“团圆快乐”。而后亲朋往来,叩头拜年,吃肉喝酒,好不热闹。
正月初五称“送穷节”,也称“送五穷(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清晨,家家户户清理房屋内外垃圾装入袋子,与事先剪好的纸人送至门外较远的地方,倒掉垃圾,烧毁纸人,燃放鞭炮,俗谓“送五穷”。
正月初七称“人齐节”,也称“人七”。据说女蜗娘娘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这一天便是人类的生日。还说这天早上人类灵魂要到阎王那点卯,晚上回来。于是,人们在灶前燃人魂香,家里有几口人,就在香炉插几炷香,还要做些好吃的放在锅里,等待灵魂回家饱食;大门挂灯笼,院子放火,使灵魂不会迷路;不可燃放鞭炮,谨防灵魂受到惊吓,不能顺利返回。
正月十五称“元宵节”,也称“灯节”。据传汉明帝为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放灯的习俗由宫廷流传到民间。因为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即为元宵,家家户户挂灯笼,院子燃火。午饭吃包子或汤圆,意味合家团圆。
正月二十三称“燎疳节”。传说“疳”是一种十分顽固的病毒,只有用火烧燎,才可驱毒灭病。这天人们早早起来,到山坡野外打回成捆的蒿草堆放在大门外,夜晚点燃,先烧掉对联、门神像等,随男女老幼跨越火堆,谓之“燎疳”。当天晚饭吃“搅团”,意味“搅团”就会把疳病缠的干干净净,不会祸害人间。
相关新闻
- 2020-02-14甘肃摆好文旅盛宴 邀您沉浸式感受不一样的年味(组图)
- 2020-02-03甘肃农村小伙挖掘年饭"八大碗":留住乡愁
- 2020-01-17【民俗风情】武山的小年
- 2020-01-17甘肃:传统曲艺凉州贤孝迎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