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陇原史话 >> 陇史钩沉

左手舆图,右手简牍|天水放马滩国宝诉说秦人创业史(下)

23-10-09 13:24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晨报 编辑:张兰琴

  1986年4月28日,沉睡2000多年的甘肃天水放马滩古墓群的400余件文物出土,震惊了考古界!

  这个古墓群的墓地面积超过1万多平方米,发现了百余座墓葬,均分布于秦岭山前平地,其中被发掘了14座墓。这些文物中主要有战国秦木板地图、竹简、木板画、毛笔、笔管、算筹、钱币,以及陶、漆器和铜镜等重要文物。其中1号秦墓出土的木板地图,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实物地图,其文物和考古价值极高。

  放马滩出土的秦代木牍,墨线勾勒的猛虎(甘肃简牍博物馆藏)

  放马滩出土的木板地图共七块,其中六幅互有联系,为成品地图。天水师范学院雍际春教授解读称,这些木板地图绘制年代不仅大大早于传世已久的宋代石刻地图《华夷图》《禹迹图》,也早于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三幅西汉地图《地形图》《驻军图》和《城邑图》,是世界上所发现最早的木板地图。

  放马滩六幅地图,绘制的范围正好就是以现在天水市为主,西边包括定西,北边包括宁夏南部,南边包括陇南北部的范围。绘制的水系主要就是渭河流域的葫芦河、牛头河和藉河,也包括长江流域嘉陵江上源的西汉水上游。

  此地图可以说主要反映了战国末年天水地区的自然、人文地理风貌。从自然地理的这个角度来讲,它主要绘制了河流、山脉,还有峡谷等内容。从人文这个角度来讲,它既有城邑,有居民点,也包括一些交通线,还有伐木点和一些药材的采集点。它也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实物地图,比马王堆汉墓发现的帛书地图早了200多年,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实用地图。

  水与人类的关系至为密切,放马滩地图中,不论属哪种性质,无一例外均以河流水系为地图主体或框架,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河流水系的高度重视,也说明人们当时对河流水文的认识已相当丰富。同时,图上那密布的支流小溪,再现了先秦时期当地河流水资源较为丰沛的实际水文状况。

  放马滩秦简

  唐代诗人杜甫流寓秦州,所留《秦州杂诗》中,描写东柯谷的就有“船人近相报,但恐失桃花”之诗句,可知当时渭河支流东柯河谷亦可行船。

  北宋时,秦州一带森林广布,官私伐木者络绎不绝,春秋两季时,往往将木材联成筏子,随水漂流而下,运至京师。

  可见至少在宋代,渭河水量仍较丰沛,故而能够行船和运输木材。

  这也间接说明,放马滩木板地图的发现,以及地图内容揭示的历史信息,更进一步证实了,先秦时期天水一带优越自然环境存在的真实性。

  放马滩木板地图直接或间接地展现了战国时代,天水地区历史文化发展的人文风貌。

  如城邑乡里、居民点的标示,展现了邽县一带不同等级居民点的空间分布;植物种类、采伐地点等内容,从一个侧面代表了当地居民经济开发活动的深度和广度;关隘、交通道路以及里程注记,既是天水境内交通发展、关卡要塞布置的真实反映,也成为窥知秦人经营陇右、对外联系和攻防战守的重要凭借;地图中地名注记是早期地名文化的珍贵资料,而地图本身以其绘制方法、特点和内容,充分揭示了先秦时期地图文化的真实面貌。

  与此后十多年发现的礼县大堡子山那种王室墓葬不同,放马滩古墓更像是一处当时的公共墓地。墓葬虽多,但模式大多较为简陋,随葬物品也不多。也许正因如此,这里的古墓才没有遭遇礼县大堡子山秦王陵寝那样的劫掠,才能由于2000年后的某一次机缘,向我们传递让我们原本难以了解的东西。

  和木板地图同时面世的还有一张残纸,残长不过5.6厘米、宽2.6厘米,但赫赫声名似乎还要在木板地图之上,其被考古界定名为“放马滩纸”。根据文物考古专家断定,这是一张为西汉文帝或景帝(公元前179年—前143年)时期的纸质地图。“放马滩纸”以麻类植物制造而成,纤维分布均匀,比1957年5月在陕西灞桥发现的“灞桥纸”时间更早,质量更好。它还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地图实物。

  放马滩秦简

  放马滩古墓群里还出土了460枚秦简,具体包括甲种《日书》73枚、乙种《日书》380枚、《墓主记》7枚。简文均以小篆书写,间杂隶书。文字一律书写在篾黄面,篾青面无文字。每简书写一条内容,至一章写完,如有空余,再写不同的章节,其间用大小圆点和粗线段区分,以示分章。

  甲、乙种《日书》是继湖北云梦秦简《日书》发现后的有关《日书》的又一次重大发现,在内容上与云梦秦简有同有异,反映了秦文化与楚文化的同异。自商鞅变法“定秦律,燔诗书”之后,战国晚期秦国历史记载几近空白,《日书》成为少有的研究战国秦历史的重要实证。《日书》蕴含大量有关当时社会民生俗信及秦人生产生活的材料,包括婚嫁、生育、疾病疗治、丧葬、农事生产、出行、土工建筑等诸多方面,为研究当时的社会民生俗信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史料,同时也使复原战国晚期至秦代秦人的社会生活面貌成为可能。

  发掘者定名的《墓主记》在这批简中所占数量虽少,却对研究秦国官制、行政建置以及县机构的设置有着重要价值。内容是县丞向秦国御史呈交的一份“谒书”,主要讲述了一个叫“丹”的人起死回生、重返人间的奇闻异事,并借助死而复生者之口,描述了死后世界的种种见闻。本文因为文体形式与内容比较特殊,在先秦出土文献中极为少见,因此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考证,《墓主记》是战国晚期写成的,应是中国志怪小说的开端。撰写《天水放马滩秦简》一书的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学者则认为,它可能是根据放马滩秦墓1号墓主人的特殊经历编创,因而有一定写实因素。

  “文中提到的邽丞、地名、职官都可以找到依据,故可以确认此纪事及其历朔当为实录。”文中所写“丹死而复活的故事,明显有志怪性质,与后世《搜神记》等一类书籍颇相似,但时代早了四百年”,文学史料价值极高。

  如今,放马滩出土的木板、纸本地图及秦简等诸多文物,皆收藏在甘肃简牍博物馆,欣赏它们,不仅可以了解到秦国区域丰富的地理内容和地理信息,也展示了秦人崛起时期的文化形态,从中可以看到秦文化那种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气度。

  (刘小雷)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