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陇原史话 >> 史话选粹

鼓式瓷洗出钧窑

23-05-04 09:45 来源:天水晚报 编辑:杨梦园

  胡 萍

  钧瓷存世量稀少,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和“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件”之说。青岛市博物馆收藏的北宋钧窑鼓式洗,是钧瓷中的上品,位居青博三大镇馆之宝之列,堪称国之瑰宝。

  北宋钧窑鼓式洗,口径23.8厘米、底径17.5厘米、高9.1厘米。直口,成鼓式,浅弧壁。口外有二道弦纹,外壁口沿下和近底部饰有两周等距离的乳钉纹,上周二十个,下周十八个。胎体厚而匀称,釉层肥厚滋润,通体内外施釉,洗的外壁釉层肥厚呈玫瑰紫色,器内为天蓝色釉,有蚯蚓走泥纹及橘皮纹。洗平底,底釉敷涂褐色护胎釉,斑驳古拙与莹润釉光对比鲜明,三个兽面足承托洗的主体,底的一侧清晰可见刻有“一”的字款,笔道遒劲,荡漾出独特的时代气息,是典型的宋代钧窑御用贡瓷的代表作品。此钧窑鼓式洗口沿微残,底部有裂纹。

  宋代有五大名窑:官、哥、汝、定、钧。钧窑,位于河南省禹县(今禹州市)神垕镇,因为古代这里有大禹治水会诸侯的钧台,古称钧州而得名。钧瓷是宋代青瓷系创烧的窑变新品种,开创于北宋初期,盛烧于北宋晚期,是唐代鲁山、郏县、内乡、禹县花釉瓷器工艺技术的继承和发展。钧窑以其坚实的胎质、古朴的造型、绚丽多姿的窑变釉,于宋徽宗年间被确定为专烧御用贡瓷。有专家表示,北宋钧瓷之所以存世稀少,是由于专做贡瓷,不惜工本,少量精品入宫使用,大量次品则打碎深埋不许流入民间所致。每件钧瓷都有编号,这件笔洗也不例外,在器底刻有一个“一”字。经过近千年的战乱和变迁,目前已知国内博物馆收藏的北宋钧窑鼓式洗不足15件。

  钧瓷是以氧化铜为主要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中烧出玫瑰紫、海棠红、天蓝、天青、月白等釉色,特别是在通体天蓝色中,闪烁着紫色的斑块,如火如霞,极为美观。造型除日常生活用品外,陈列瓷也较为多见,如各式花盆、托、洗、尊等。传世宋钧窑器底刻有“一”至“十”的其中一位数字,其用意可能是表达器物的大小颜色,或为器物配对记号,或是器物的排列序号。窑变是钧窑最有名的特征之一。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釉色自然天成,人为无法设定,正因如此,每一件钧窑瓷器都独一无二,故而有“钧瓷无对,窑变无双”的美誉。青岛市博物馆所藏的这件北宋钧窑鼓式洗集多种釉色于一身,口沿、弦纹、乳钉以及器足转折处为酱紫色釉,内壁为天蓝色釉,上面有朦胧的曲线纹,外壁则呈现艳丽的玫瑰红,洗底釉色又是芝麻酱色,各种釉色相互交融,过渡十分自然,是窑变“佳作”。

  宋人首开瓷器对于青铜器造型的设计,一改唐代瓷器向装饰繁缛的金银器模仿的装饰效果,鲜明地展现了宋代文人追求清幽淡雅的理想之美,成为后人追捧学习的对象。以钧窑器为例,其出戟尊、鼓钉三足洗、海堂式花盆等,这些器形一方面拥有实用性功能;另一方面,瓷器本身就是一件杰出的艺术品,釉色变化给人以极高的艺术享受。

  值得一提的是,这件鼓式洗曾经被农妇当作鸡食盆。20世纪60年代,青岛文物商店文管员张廷臣慧眼识珠,以较低的价格从农妇手中征集回来。这也增加了该瓷洗的传奇色彩。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