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湾陶片的时代之声
天水市秦安县大地湾遗址,世界上最早出现彩陶的区域之一。到了县城,提起制售陶艺,人们都会说,县城向西约十公里,兴国镇的康坡村。
在空旷的山野与灰色的天空下,我竭力寻找着与彩陶有关的蛛丝马迹,从秦安籍诗人雪潇的诗歌《有一块大地湾的陶片曾经对我说》中,感受这里曾有的一切:“有一块陶片,它先是对我说:/这是一块红色的绳纹陶片/——当年,我们用绳子说话/也用泥土说话/同时用火说话。”
走近康新田家院门,抬头可见“金玉泥”三个大字,说明这里是制作彩陶的世家。
我刚进屋,康新田正在房屋角落的陶轮上忙碌,他头戴一顶蓝帽子,忠厚不失睿智,脸上的肤色恰似陶罐,古朴沧桑。他伴着脚下陶轮时疾时缓地旋转,一团黄泥在一双粗糙而不失灵巧的手中反复揉搓下,在陶轮上经过提、拉、捏、摸几个动作后,不经意间,一个造型古朴的陶瓶坯便呈现于眼前了。
他用老秦安人煨煮罐罐茶的方式接待我,我们一起品茶聊天。
制陶的土要用红胶泥,掺和白土、黑土,以达到足够的黏度。未加工的红土,因黏度不够,制作大件时不易成形。红胶泥在天水每个地方都有,秦州区西面红山厂一带的红土也可,只是含沙量较大,需筛掉沙子后才能使用。在颜料方面,彩陶使用的是矿物质颜料,康新田的儿子康存良经过十几年的研制,用独家秘制的含有氧化镁、氧化铁的耐高温矿物质颜料,烧制出的彩陶,在色彩上与出土陶器相差无几。
制作过程有和泥、团泥、卧泥、拉胚、揪胚、绘画、烧制等十几道工序。其中最难掌握的是拉胚,这道工序经过数千年的摸索,逐渐有所改进,早在8000年前,主要使用手工捏制,8000年至7000年之间,采用压模成型,7000年至6000年之间,用的是陶车。如今,使用的是陶轮和转盘,要在脚踩转盘的同时,做到手、心、眼配合一致,掌握重心,初学者稍有差错,就会出现失误,必须用心摸索,多加练习,方可入门。
自古以来,康坡村祖祖辈辈都做陶器。根据民国初年,康氏家族供奉的铜佛考证,这里有六百年的烧制陶器的历史。从古至今,主要生产瓦罐。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村上烧制的瓦缸质地坚韧,可以盛装一百多斤的面。自从1978年,大地湾遗址发掘后,在甘肃省文物专家郎树德指导下,他们才开始尝试制作彩陶,前些年,康新田家被秦安县博物馆指定为大地湾彩陶复制基地。
从8岁起,康新田就跟着父亲康世才“烧砖捏瓦、不离窑门”。1978年,大地湾遗址发掘后,康新田多次到文物发掘现场参观,反复思考,如何走出自家传统手艺的老圈子并加以创新,他还学习了《仿制彩陶艺术》等书刊。1982年,征得秦安县文化馆、博物馆、文化局同意后,他设置场地,打窑,并按县上的图纸复制,一次又一次失败,一次又一次地琢磨,终于掌握了拦泥、轮制、烧胚等6道工序。之后几个月时间,康新田的500多件陶器成功了,得到县文化局负责人的称赞。由于他掌握了烧窑的温度,还能准确判断烟色,烧出的陶器与古人制作的高度一致,每年能成交1000余件。
康新田老人略带遗憾和成就感地说,早年,箍缸匠加工过的大缸、盛装粮食或浆水的坛坛罐罐……这些陶器都是以前自己烧的,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因为没有其他经济收入,就挑上瓦罐去邻村换些洋芋、粮食,以维持生计。现在,这些东西没人用了,城里有比它更好的东西了。
如今,康新田的儿子康存良在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从事彩陶技艺的教学。康新田的孙子,也在天水市一家专业的陶艺公司工作。
在校园里一处幽静的平房,我找到了康存良的“天地陶艺”工作室,他看起来成熟老练,久居城市却又不失农民的质朴憨厚。
康存良受家庭熏陶和影响,在12岁时利用课余学习制陶,19岁就能独立制陶,至今已有将近30年的时间。他去过全国各地的博物馆参观学习,临摹改进,采用新的陶罐设计,融合古今艺术,使天水陶艺获得了很大的提升。2011年3月,甘肃省文物专家郎树德与康存良接受邀请,联合为上海金山区博物馆清洗、修复馆藏陶器333件,其中有国家一级文物三件。
康存良说,目前,只有包括他自己在内为数不多的人会做彩陶,而多数人包括他父亲做的多半都是彩绘陶。真正的彩陶,首先是不掉色,其次,在造型上有鲜明、准确的纹饰特征。
与日用陶器的衰落相比,康存良的彩陶艺术品,呈现出方兴未艾的良好态势,远销兰州、西安、北京等地。彩陶的消费,多出现在文化环境和经济收入较好的地区。因为利润较好,经常有商贩上门收购。在给亲友的礼物中,康存良会在彩陶上面盖上自己的印章,而在对外出售的彩陶上则不盖刻印。彩陶还是最耐保存的物品,可以保存至上万年。随着知名度不断提高,著名作家贾平凹、评书艺人张保和、英国皇家雕塑院院长、中央美院教授安东尼·司顿斯等文艺界名人,都收藏了康存良的作品。
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响应天水市政府的号召,为扶持本地旅游工艺品的保护开发,对艺术学院扩充师资,并进行非遗产品的保护、传承、开发和利用工作。而康存良作为天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彩陶项目的继承人,受邀成为该校客座教授。康存良的教学,采取实践为主,结合讲解中华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和艺术审美能力,至今已有上百人掌握了彩陶的基本制法。
在众多本土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之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一定会在新的时代,重现活力,迎来春天。
- 2023-04-27甘肃现代工业建设的第一次高潮
- 2023-04-27《凉州十八拍》里的陇上美食
- 2023-04-19《秦腔通史》初探
- 2023-04-18人文建筑——天水历史文化姿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