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陇原史话 >> 古风民俗

遥想古代丝绸之路

23-03-10 09:58 来源:酒泉日报 编辑:杨梦园

  在两千多年前遥远的年代,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一队队驮满丝绸和茶叶的骆驼,一辆辆牛马拉着的木轮车,风中飘荡着悠长的铜铃声,缓缓由东向西,自长安出发,经过漫长的河西走廊,路过金张掖银武威玉酒泉,出敦煌,过阳关玉门关,进入广阔神秘的西域。同样,碧眼黄发的西域及更远的异国人,三五成群或结队成列地吹着胡笳,唱着小调,甚至边歌边舞悠然自西而来,带着珠宝饰品奇物,也带着对中原王朝的深情向往与收获渴望……

  司马迁在《史记·大宛列传》说“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意思是说,道路上的使者可以相互看见,往来的商人接连不断,描绘了古丝绸之路上人员往来络绎不绝的繁华景象。“一辈大者数百,少者百余人……汉率一岁中,使者多者十余,少者五六辈,远者八九岁,近者数岁而返”;东来的“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在这频繁的中西贸易交流中,我国传入西方最多的是丝绸。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布的国家。早在黄帝时代,已经饲养家蚕了。殷商时代,已有绢、刺绣等。上世纪五十年代曾发现战国时代的经线显花织锦,说明织锦业发展迅速。西汉时期,丝织业已极为先进。1972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一件素纱衣,薄如蝉翼,重量不足一两(49克),其精美程度和织锦水平之高令后世惊讶。大约在公元前五、六世纪,中国丝绸已远销西方,受欧洲各国喜爱。古希腊称中国为“赛利斯”,即丝绸之国。

  伴随着大量丝绸西传,养蚕术也传入西域。养蚕需要植桑,杏树桃树也随同桑树一起移植西域。漆器、铁器、冶铁术也传入波斯、印度等地。汉朝的先进生产技术如井渠法和穿井技术传到大宛,并为西域各国广泛应用,促使西域各地的经济文化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西域对中国内地影响最大之处首先在植物品种的输入。据文献记载:“张骞使西域还,乃得胡桃种”(即核桃)。“胡萝卜,有黄红二种,甘甜堪食,可生可熟。”张骞“得种于西域”的还有:红兰花(红花)、蚕豆、大蒜、胡荽(蒝荽)、胡瓜(黄瓜)、葡萄、石榴、苜蓿等。传入的动物品种有名马、骆驼、狮子、鸵鸟等。文化方面如音乐,史载:“横吹,胡乐也。博望侯张骞入西域,传其法于西京。”还有那神秘的魔术与杂技,如玩弄吞刀吐火、植瓜种树、屠人截马等也传入内地。“殊方异宝,四面而至”,如珍贵皮毛、毛织品、夜光璧、明月珠一类奇珍异宝,给内地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增添了新的内容和亮点。

  时光荏苒,岁月奔流,生产技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人们依然没有忘记古老的丝绸之路。1992年,兰州举办首届“丝绸之路”艺术节。

  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主席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他指出,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在谈到“互利共赢”时,习近平说,古丝绸之路见证了陆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也见证了海上“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繁华。在这条大动脉上,资金、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商品、资源、成果等实现共享。      □孙 江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