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陇原史话 >> 非遗文化

指尖上的艺术 扎刻榫卯新天地——记张家川扎刻手工技艺传承人马志华

23-03-06 09:17 来源:天水晚报 编辑:杨梦园

  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平淡无奇的竹条和秸秆,被一位有心的匠人,制作成逼真的古代建筑、精美的灯笼、毛笔架、楼阁、蝈蝈笼等扎刻艺术品。这般精湛的技艺,既为这位有心的匠人增添了一份收,更传承了传统手工艺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近日,笔者如约敲响了张家川扎刻手工技艺传承人马志华的房门,前来开门的他手里还拿着主体刚刚完工的楼阁,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走进房间,只见房子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扎刻艺术品,件件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最为显眼的还是阳台上那一角属于他的工作天地。工作台是一张极为普通的木桌,桌子上摆放着不同型号的剪刀、刀具、锥子、竹签、树脂胶、各色铅笔、游标卡尺、砂纸等工具,桌子上方满满当当地摆放着他新制做的蝈蝈笼、壮观的单体建筑、精巧的合体建筑。观察细节便可见,门窗开关、一榫一卯结构严谨,开槽咬合典雅精致,尽管是小小的秸秆扎刻挂件,也尽显中国民间传统手艺之博大精深。

  “我从小时就喜欢这个东西,以前条件限制没有材料,只能用扫帚进行打眼、制作,做出来的成品比较粗糙。现在所需材料网上都有,我前些年从网上买了一批工具、定做了材料,在闲暇时间或晚上都会做一会儿。既是爱好和创收,也算是对传统技艺的传承。在亲戚朋友的宣传下,越来越多的收藏爱好者登门求购,小且简单点的几十块钱,结构复杂费时费工的也有几千块钱的。制作出来的成品很多人都很喜欢,我也很高兴。”马志华说。

  真正的艺术来源于生活,又升华了生活。马志华说,扎刻是一种有数百年历史的民间手工技艺,组装时的锁榫过程最为关键,要按照从下到上、从内到外的组装顺序,模仿传统木建结构中的榫卯技艺,仿照古建筑之古典美学结构,层峦堆砌,节节相扣。用最质朴也最易得的手边之物,注入匠心巧思的指尖扎刻,一刀一刻皆为心血,一层一角皆为情愫。

  “我做扎刻全凭自己的摸索,最初的时候也是磕磕绊绊,做出来的东西不是样子不好,就是达不到水准,只有埋头不停做,来回摸索。”马志华回忆说,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心态也逐渐变得平和。在他看来,如此精细的手工活,必须保持心无杂念的状态。

  “对我来说,做这个精神上的享受远比创收要重要得多。我有时候花几个小时甚至几个月做出来一件东西,那种成就感是难以形容的。一件东西做好,坐着欣赏一会儿,反思总结那种心灵上的充实,是其他东西给不了的。”马志华说,“手工制作,手和大脑都在活动,对人的身体和大脑也有益处。今后,我还是会继续坚持做下去,力求做得越来越精、越来越好。”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