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陇原史话 >> 史话选粹

天水渡口

22-12-05 11:32 来源:天水日报 编辑:张兰琴

  □ 卜进善

  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里,珍藏着一张摄于1935年8月9日红军渡过甘肃天水新阳镇渭河段的照片。

  珍贵的照片上,反映的是由程子华军长、徐海东副军长、吴焕先政委率领的红二十五军,以及刘华清等人率领的部队从陕西双十(石)铺进入甘肃,途经天水,路过新阳镇(古沿河城),在当地群众的帮助下,分别从胡大渡口和温家集渡口过渭河的情况。

  那一天,胡大村正在看守水磨的磨工、船夫,叫来了正在赶集的二十余名农民,帮助红军渡河。二十多人每人捐献一条土布(一条土布约3丈长),然后将二十多条土布结成两条长布绳,在渭河东西两岸由八个农民用劲拧住绳头,战士手扶布绳涉水过河,每10名战士中间有1名农民带队助渡,体弱的乘船渡河,女兵则由熟悉水性的磨工背着过河。整整大半天,才把部队全部护送过河。

  在温家集渡口,多名女战士和伤病员先由磨坊小木船分批运送,战士们又从镇上大成馆粉条作坊借来多根挂粉条的长麻绳拧成一股,磨工在两岸拉扯,大队战士鱼贯扶绳涉水。不会水的战士则由磨工携手扶助共渡,当时渭河岸边没有树木,战士们就在岸上打了个木桩,又在对岸的山上嵌了个木桩,把绳子绑在木桩上,一些战士扶着绳子,一个一个就这样过去了。

  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刘华清,曾在《孤军北上——追忆红25军的长征》一文中写道:

  渭河是陇山峡谷中由西向东的一条大河,正值夏末,水流很急。当时的过河工具,只有一条刚找到的木船,每次只能上去二三十人。显然,全军数千人是不可能指望这条小船过河的。于是派人试探水情,发现最深处只淹到人的肩头。这么一来,那条小船就用以摆渡伤病员和几名女战士,其余人员都可以涉水而过。过河时,有的骑着牲口,有的拽着牲口尾巴,有的手牵手,从河中漂泅而过。另外,还在河面上拉了几条绳索,战士们把枪支弹药顶在头上,攀绳而过。一些年长体弱者,也是攀着绳子过去的。就这样,全军4000多人马,只用了半天时间,就顺利地过了渭河。过了渭河,红军完全把握了主动权,既可以乘机转入陕北,与陕北红军会师,又可以扼住西兰公路,策应主力红军的北上行动,可以说是一箭双雕。

  那张历史照片,像一幅黑白版画,但上面的山塬、河流、木船、滩头、人影等都依稀可辨。

  同样,那一年的9月26日拂晓,另一路红军渡过武山县鸳鸯镇鸳鸯村的渭河渡口,北上抗日。

  悠悠渭河,沧桑渡口,见证了历史风云。

  发源于鸟鼠山的渭河,上游是西秦岭的高山峡谷,雨水充沛、气温适宜,生长着云杉、油松、水柏子和红桦、白桦、青冈等天然树木,株株高大魁梧,树干参天。

  公元960年,北宋建都汴梁(开封),可是由于连年战乱和砍伐,开封城的周围,已无建筑木材可用。宋太祖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尚书左丞相出身的高仿出任秦州知州,在巡视秦州时发现,天水境内渭河沿岸有成片绵延不断的原始森林,而百废待兴的开封城正在大兴土木,兴建大都市,急需大量的优质木材。这位精明的知州深知,将渭河上游采伐的木材运到开封,不仅能解决兴建都城问题,还有丰厚利润可赚。于是立即招募300名士兵,建立采造务,开辟从天水溯渭河向西,直达武山的伐木通道。

  当时天水境内的渭河上游是宋、金和吐蕃人交战的前沿阵地。驻守在秦州的宋军,一方面要防备金兵和吐蕃军队进犯,同时还肩负采伐木材、看护从渭河漂向开封城木料的任务。

  接下来的四五十年间,他们在甘谷、武山一带源源不断地砍伐木材,生长在渭河南北山岭上的千年古树被一棵一棵伐倒,然后运送到武山、甘谷和天水一线的渭河渡口,再由专人将一根一根的巨型原木编成木筏,推入渭河,任凭滚滚渭河水将成排成排的木料漂向关中,进入黄河,漂向开封。

  由于连年不断采伐,便于运输的渭河沿岸的木材被砍伐殆尽,砍伐运输的队伍不得不向渭河两岸更南更北的林区推进。政和八年(公元1118年),宋徽宗下诏重修开封被大火焚毁的宣德楼和集英殿。一道采伐渭河上游木料的圣旨下到巩州(今甘肃陇西)官员手中时,甘谷、武山渭河近岸已无适合的木料可采,地方官员只好到远离县城与渭河渡口的南部林区,最终把地点选在南部的滩歌一带。为此,转运、提刑、常平等三司衙门出钱,由转运使张孝纯、防御使王子夕和提举木筏使叶蒙正三人具体领导采伐事宜。

  巩州知州董序道、巩州通判魏润博,以及属官范直方、刘焘、高荷等人,就把采集木料的地点选在滩歌镇南部名叫“青竹坪”的山上,用三个多月时间,采伐、汇集了2370多棵木料。据“北宋巩州摩崖石刻题记”记载,都是五丈以上的松木。这些上好的木料,从南河、山丹河的渡口汇入渭河,利用河流筏运,到达都城开封。

  渭河水运,就这样通过漂流树木的方式,走进文献记载里。

  麦积区社棠镇镇政府院内有一石碑,刻写着1918年潘集寨人潘世俊,为防公办船费收用者贪污改为民办的事迹。这个渡口,也就是东柯河汇入渭河的潘集寨与对岸社棠的渡口,史称“渭水渡”,民国前是秦州通清水的重要渡口。从这个渡口坐船到对面,不到10分钟的时间。20世纪60年代前,这个渡口有20条小船。到了七八十年代,这里依然有船只来往摆渡。早先,这里用的是小船。后来,渭河水慢慢变小,小船换成了平板驳船,南岸之间有一根牵引钢索,牵着驳船摆渡。

  自潘集寨渭河段以下一直到东岔码头苗圃一带,有不少渡口和船只存在。如伯阳渡口、元龙渡口等。

  东岔镇镇政府所在的地方原来叫伏镇,隔着渭河,对面是胡店(属宝鸡地界)火车站,在吊桥没有修建起来以前,两岸人员及少量货物,都是用渡船。由于该处河道狭窄,河流湍急,南北两岸之间拉着一根钢索绳,钢索绳上套着一个滑轮,滑轮上的钢丝绳牵着大木船。木船往来,被这根横空而架的钢索绳牵引,只能沿着基本固定的航线行进,即便这样,船工还是要使劲儿撑篙。木船能坐二十多人,有时候坐船的人也会帮船工使劲地撑那根长过船体的木篙。如果遭到特大暴雨,渭河猛涨,这船也就停运了。从胡店下火车要去东岔的人只能望河兴叹。有时候,林场从渭河上方架设的从南岸往北岸运送竹棍、木料的钢索下吊一个大木筐,会临时捎脚,运送一下公干的人或其他有要紧事情的人。

  天水的渡口,以麦积区渭河段为例,新阳有裴家峡渡口(牛皮筏,1965年停渡)、王家庄渡口,渭南有余家峡渡口、渭南镇渡口、马咀渡口、崔家团庄渡口、石佛渡口,南河川有杨家河渡口、八土河渡口,二十里铺有峡口渡口,马跑泉有潘集寨的“渭水渡”,伯阳有南阳渡口、南集渡口,元龙有渭滩渡口(木筏)、白家庄渡口、石谷川渡口(木筏)、底川渡口,吴砦有桑家门渡口(直到1986年才停运)、水关渡口、史家窝渡口(木筏)、阎西渡口、吴砦渡口、岭西渡口、巨寺庄渡口、虎朝湾渡口(木筏),立远有集村渡口、月林渡口、闸岭渡口(木筏)、牛背渡口(木筏)等。另外,葫芦河有中滩四合渡口、樊早渡口、张白渡口。

  甘谷、武山渭河主要村镇,都有渡口。

  麦积新阳镇渡口,一直使用到20世纪60年代。1961年10月18日,新阳逢集,赶集的群众坐渡船过渭河回家,因超载致船翻,有人不幸遇难。此后的1965年9月,修建了新阳第一座横跨渭河的钢索吊桥——“工农桥”,桥两侧为混凝土塔柱,钢索木面桥,长113米,跨径106米,净宽2.5米。1987年,工农桥旧貌换新颜,木板换为铁板。

  如今,古老的渭河两岸修建起一条条公路、一座座桥梁,渭河天水段的渡口在完成自身使命之后,渐渐消逝在历史的烟云里。

  ■ 天水渭河段南河川渡口不远处建起高中低三座大桥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