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陇原史话 >> 古风民俗 >> 非遗名录

藏冰 玉枕 葵扇 凉榻——古人这样避暑

22-08-03 10:27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编辑:杨梦园

  宋 佚名《槐荫消夏图》

  明·三彩蝴蝶枕

  乾隆御用的珐琅冰箱

  清代宫廷御用团扇(本文图片均为资料图)

  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自古以来,人们都在想方设法应对酷热,这些纳凉方法也充分体现了古人的聪明智慧。

  取冰降温

  古人迁徙非常不易。盛夏时节,他们首先想到的,不是哪儿凉快哪儿待着去,而是用冰块给自己的房间降温。

  他们一般在冬天从河中取出冰块,保藏在冰窖或者冰室内。早在周代,我国就已经有了冰窖。据《诗经·豳风·七月》记载: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凌阴,就是冰窖,又称冰库、凌室、冰室等,而凌人就是为周天子掌管冰事的人员。

  但是,在生产力还极度落后的社会,除了王室,其他人是没有财力物力去凿河取冰的。因此,周王室将冰块当成非常贵重之物,赏赐给身边人。尽管后人取冰越来越容易,但是这种“赐冰”制度一直延续到明清。明朝人刘侗、于奕正撰《帝京景物略》记载,每年立夏,明廷会赐冰给文武大臣。清代也是这样,把赐冰当成一种官员福利。朝廷给予官员“冰票”,官员再凭票去指定部门领取冰块。

  明清两代,冰窖有官窖、府窖和民窖之分。冰窖造型基本相同,埋入地下1.5米,长约11米,宽约6米,容积为330多立方米。这就需要采冰者在每年三九从河中起冰后,凿成规定尺寸的方块拉入冰窖。冰窖地面一般铺设了木头,并排半埋在地面之下,使冰块不至于接触到地面。人们在冰块上会覆盖上一层厚厚的树叶,使其保持低温,防止融化。官窖有专职官吏负责采集天然冰块,贮存于冰窖中,炎夏期间取出,以供皇家和贵族使用。

  藏冰器

  古人保存冰块,除了常用的冰窖,还有“冰箱”。1977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中出土了一个青铜冰鉴,由铜鉴、铜缶组合而成,缶套置于鉴内,这就是原始冰箱。冰鉴的工作原理,是依靠装在鉴内的缶四周的冰块,使缶中的酒、瓜果等降温,鉴内的冰块也同时降低室温。

  到了清代,宫廷已经普遍使用以天然冰制冷的木质冰箱加工消暑美食与降室温,这种器具当时被称作“冰桶”或“洋桶”。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对清代乾隆年间的掐丝珐琅冰箱,是我国古代藏冰器具发展的巅峰之作。

  清代的冰块已相当普及了,不再是皇家的专利。清代诗人王士祯有“铜碗声声唤卖冰”一诗,当时北京的卖冰者是以铜盏相碰作响,招揽顾客。那时人们流行口含冰核,吃刨冰,于是,冰镇食品成为民间消暑纳凉的必备。

  瓷枕

  天气炎热,晚上睡不好,白天没精神,古人就从卧室寝具的枕头上想办法,用玉、瓷、石膏、竹、药等五花八门的材料做成枕头降温。

  枕头的质地优劣,直接可以看出主人所处的阶层,上流社会的贵族们用玉石做枕头以示高贵,老百姓用石膏枕祛暑,用瓷枕纳凉,或是用竹枕。

  玉石枕头的降温效果最好,清末慈禧太后的玉枕极为奢华,入殓时脑袋下枕着一块雕成西瓜状的翡翠枕头。

  唐代的虢国夫人的“夜明枕”更为稀奇。五代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中有记载:“夜明枕”,其实是一种玉石枕头:“虢国夫人有夜明枕,设于堂中,光照一室,不假灯烛。”此外,“石膏枕”也是古人的消暑佳物,除了降温纳凉,还有解暑安神的保健功能。唐代诗人薛逢写《石膏枕》赞颂这种神器:“表里通明不假雕,冷于春雪白于瑶。朝来送在凉床上,只怕风吹日炙销。”

  隋唐时期,古人发明了瓷枕,表面覆以青釉,冰凉通透,清凉解暑,上至皇宫贵族、下至百姓都很追捧。李清照在《醉花阴》中记载了消夏的景象:“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此“玉枕”并非慈禧太后的玉石枕头,而是青白釉枕,因其清白如玉,故喻“玉枕”。

  不同年代的瓷枕,器形也不一样,唐代造型中规中矩,方正平坦;到了宋代,瓷枕的长度增长,高度增高,枕面平坦变凹曲,圆滑舒适,贴近颈部,设计十分人性化;元代束腰形瓷枕比较常见,明清时期,瓷枕渐渐衰落了。

  衣服用品

  除了场所避暑,古人还常常外用一些工具达到消暑的效果,比如如今仍在使用的扇子。古人使用的芭蕉扇,或曰葵扇,据说自东晋开始流行。《晋书·谢安传》中提到某人罢官归里,携带五万蒲葵扇,谢安开始使用,士庶争相模仿,一时间价格大涨。有些富贵人家,还用起了机械风扇。宋代诗人刘子翚的《夏日吟》写道:“君不见长安公侯家,六月不如暑。扇车起长风,冰槛沥寒雨。”“扇车”似乎就是一种机械风扇。

  古人避暑,还很讲究穿着。《岁时广记》引《乐府杂录》的话,提到古代有一种冰丝裀,由冰蚕丝织成,有消暑奇效,且价值不菲:“唐老子本长安富家子,生计荡尽,遇老妪持旧裀,以半千获之。有波斯人见之,乃曰:此是冰蚕丝所织,暑月置于座,满室清凉,即酬千万。”冰蚕是一种非常神秘的东西,在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中以冰凉制冷为人所知,苏轼诗中就有“冰蚕不知寒,火鼠不知暑”之句。

  古人也喜欢使用凉榻和凉席。陆游诗曰:“堂中无长物,独置湘竹床”,“湘竹床”应该就是一种凉榻。铺设凉席是比较通行的避暑方法。

  还有一种神奇的帛,叫澄水帛,酷暑之时,蘸水悬挂室内,立刻满屋清凉。“同昌公主一日大会,暑热将来甚,公主命取澄水帛,以水蘸之,挂于高轩,满坐皆思挟纩。澄水帛长八九尺,似布,细明薄可鉴,云其中有龙涎,故能消暑。”(《岁时广记》)

  瓜果饮品

  消暑应该多食用瓜果,多喝饮品。周密《武林旧事》中提到古代的消暑食物十分丰富,包括:新荔枝、军庭李、杨梅、秀莲新藕、蜜筒甜瓜、椒核枇杷、紫菱、碧芡、林檎、金桃、蜜渍昌元梅、木瓜、豆儿水、荔枝膏、金橘水团、麻饮芥辣、白醪、凉水、冰雪爽口之物等。

  光是“凉水”类目,就包括以下诸多细类:甘豆汤、椰子酒、豆儿水、鹿梨浆、卤梅水、姜蜜水、木瓜汁、茶水、沉香水、荔枝膏水、苦水、金橘团、雪泡缩皮饮(宋刻作“缩脾”)、梅花酒、香薷饮、五苓大顺散、紫苏饮。古人避暑时还可以食用冰镇水果,饮用冰镇酒水。(本版编辑综合整理)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