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磨”文献最早记载见于唐代,就在甘肃!
原标题:【人文】水磨的前世今生
□ 李子伟
水磨是利用水力进行粮食加工的动力工具,比石磨的效率高多了。旧时农村人加工粮食,平时吃用的面粉用小磨子在家里自己加工,而在大忙季节与过年时,都会扛上粮食去水磨坊加工。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一些偏僻的乡村仍然有使用水磨加工粮食的情形,七十年代后,水磨基本绝迹了,有些地方仅存一些坍塌的老磨坊。每当看到这些老磨坊,我不禁想起幼年时水磨坊热闹的情形。
水磨坊的选址紧靠河边,人们先选择一处河道落差比较大的地方。先建磨坊,磨坊是悬空建在此处河流水平面的地方,磨坊下边建磨轮,磨轮上边是个跌水高坎。磨坊建好后,从高坎处向上开始挖磨渠,磨渠比较长,一直通到河水上游事先选好的入水口处。随着落差逐渐抬高,人们在选择好的入水口处筑起一道河梁,从河边斜插进河水,把河水逼进磨渠,便算完成了整个工程。
小时候,我老家的水磨基本都设在散渡河边。散渡河是渭河的一级支流,水量大,常年有水。因为散渡河从北边流下来,我们便把它叫北河,有别于从西边流下来的清溪河。清溪河从安远西边流下来,我们叫南河,水清澈,但水量小。在北河、南河交汇处,有一座很有名的陈家磨,我们叫大河湾里的陈家磨,是本地陈姓大户人家建造的。
陈家磨地理位置优越,一年四季红红火火。小时候我们常去陈家磨玩,尤其是夏天,磨渠里水深,是孩子们戏水的好地方。磨坊的跌水处架了长长的木板或木椽作便桥,方便人们从磨渠两边跨过。我小时喜欢站在磨渠口,看见水从跌口猛地一下扑下去,哗哗哗地射到磨轮上,溅起巨大的水花,推动磨轮不停地旋转,感到很好玩。
平时磨坊里不让小孩随便进,能进去的机会就是跟上大人去磨面。磨坊里非常热闹,里边的人全变成“白人”了,面粉的飞尘一会儿工夫便罩得人们身上、头上全成了粉白色。水磨转动的声音,筛面发出的声音,人们高声说话的嘈杂声,混合在一起,和谐而动听。磨面的人依次按顺序在等,与主人在一起抽着老旱烟,喝着罐罐茶。老旱烟的味道、茶香味,与飘浮的粉尘味、汗腥味混合在一起,形成了生动的人间烟火曲。我特别喜欢那种味道和气氛,此情此景,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至今还是清晰的一幕。
水磨有平轮磨、立轮磨两种,水大的地方用卧式平轮,水小的地方多用立轮。立轮磨的磨轮是立式,就像水车一般,其余二者都一样,但工作效率有较大区别,立轮磨明显不如平轮磨。天水民歌里唱道:“立轮磨里水漩呢,你不来了我缠哩(男唱)。世下的婚姻你不要缠,牛娃儿渴了自奔泉(女唱)。”这比兴多么亲切、生动、有趣,让人回味无穷。
水磨究竟产生于什么年代,说法虽异,但脉络大致清楚。有说最早产生于晋代,但缺乏资料。文献最早的记载见于唐代,是甘肃水磨。肃州刺史王方翼所撰文中有“出私钱用水不畏,溥其羸以济饥疗。”到了明代,甘肃河州地区水磨最甚。据史料记载,嘉庆己卯(公元1555年),河州有水磨共“一千八百有奇”。明代河州人王继亦所著《水磨赋》有“北临隆庆,东历漳水,渭源东畔,泾水上游,俱有水磨运于中流。数之甚,制作之优,未有过河州也。”
宋代是中国水磨发展最繁盛的时期,对水磨多有记述,宋代文学家刘子翚有诗曰:“盘石轮囷隐涧幽,烟笼月照几经秋。可怜琢作团团磨,终日随人转不休。”还有人也写过一首关于水磨的诗:“三角牯牛独角舞,两轮石磨绕空飞。新生孩子擎铁棒,直上须弥打一槌。”自宋代以后,水磨技术日臻成熟,一直用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与我们的生活发生过深切的关系。
水磨虽然消失了,但那些叫廖家磨、研面磨、辛家磨、上磨、下磨的许多地名,仍然提醒我们,那地方曾有过一处磨坊。
- 2021-09-30左刷刷右刷刷,看看敦煌壁画里古人如何刷牙
- 2021-08-09古人射箭不射靶,而是射柳
- 2021-08-10【考古札记】王仁湘:嘉峪关砖画中的魏晋食尚
- 2021-08-23千年前的古人 早就穿上西服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