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陇原史话 >> 非遗文化

为非遗续传承 助扶贫结硕果 传承人分享他们为脱贫攻坚贡献力量的心路历程

20-06-18 09:57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编辑:张兰琴

  为非遗续传承 助扶贫结硕果 传承人分享他们为脱贫攻坚贡献力量的心路历程

刘兰芳与绣娘在一起

砖雕技师专心制作

精美的临夏砖雕作品吸引参观者围观

如今的临夏砖雕花样繁多、技艺精湛

由临夏砖雕研发出的现代装饰艺术品

管兰生介绍全新亮相的保安腰刀

  随着“非遗+扶贫”逐渐成为甘肃精准扶贫的模式之一,我省在实践中涌现出一批优秀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及从业者,他们通过自身的技艺带动了一大批贫困户脱贫增收,成为扶贫路上一道美丽的风景。近日,他们中的几位代表人物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分享了他们为传承弘扬非遗项目、助力脱贫攻坚贡献力量的心路历程。

  “智囊”管兰生:让非遗技艺成为致富途径

  我省地处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已普查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27000多条。截至2020年5月,花儿、环县道情皮影戏、格萨(斯)尔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有6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代表性项目。目前,已认定68名国家级、617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在“非遗+扶贫”的开展中,如何让非遗项目转化成适应市场需求、百姓认可的文化产品,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于是,在省文旅厅的积极协调和邀请下,省内各高校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们也带着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智慧,以“智囊团”的形式加入到这场为非遗续传承、助扶贫结硕果的“攻坚战”中,保障了关键性转化环节的可行性,兰州交通大学染缬艺术研究所教授管兰生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几年前,管兰生就多了一个头衔——兰州交通大学驻临夏州传统工艺工作站研发团队负责人。不曾想,就是这个头衔,竟然把一位本来气质儒雅、皮肤并不粗糙的教授进行了一次彻头彻尾的“改造”。短短几年时间,由于大量的实地考察及工坊工作,让他的皮肤变得黝黑,上面还承载着密布的皱纹。只要不张嘴说话,一眼望去好似一位辛劳的樵夫、渔民。

      兰州交通大学从事传统工艺教学和非遗保护传承已有近30年的历史,是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染缬技艺的保护单位。自1992年起,该校将染缬技艺引入大学课堂,累计培养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本科生6000多名,有300多人先后以此为业。2014年至今,培养染缬方向的硕士研究生10多名,包括与国外高校合作的跨国研究生2名。

      多年实践中,染缬技艺的传承已实现了由单一家族模式向高校教育人群、农村贫困人口、社区待业人员等群体的转换,正在通过研修、研习、短训等方式,逐渐扩大传承人群。

      “‘让地下的东西走上来,书本上的东西走出来,死了的东西活过来,静的东西动起来。’这是我们在染缬技艺传承保护中一直坚守的理念。”无论“外观”如何“粗糙”,管兰生的谈吐依旧儒雅、亲切,语气也充满着坚定:“我们在活态传承中开发现代文创产品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目前已形成了集材料研发、设计创新、生产营销、传承传播、生活体验为一体的科研力量。”

      鉴于此,省文旅厅便将推动临夏砖雕、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两个文旅部重点支持建设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文创产品开发任务交给了兰州交通大学,并由管兰生领衔建立优秀团队负责具体实施。

      管兰生说:“为了圆满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我校不仅充分利用本校工业设计、材料工程等科研平台资源,而且打破行业界限和区域界线,广泛吸纳省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单位的各种智力资源,组建了涵盖非遗保护、艺术设计、材料工程、市场营销等相关专业领域的研发设计团队和专家组,并通过系统、全方位、深层次的调研,对项目的市场环境、发展前景有了更为准确的定位,并成功搭建起了与沿海发达省份类似生产企业的合作平台,掌握了项目市场开拓和品牌运作的方向。”

      2019年4月23日,“兰州交通大学驻临夏州传统工艺工作站”正式挂牌成立,并分别成立了两个文创产品研发小组,着手帮助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改进生产工艺,提高制作技艺,开发文创产品。设计师融合临夏青韵砖雕公司、能成古典建筑装饰公司、积石山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等相关企业的经验,结合当前国内国际对于非遗文创产品市场的需要,形成了临夏砖雕、保安腰刀新产品的开发设计思路。

      “在打样试验中,我们发现设计的产品中有的与实际批量生产模式不一致,有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预期效益相差过大,有的设计理念很好但品种单一,不能形成规模。”看着眼前那些琳琅满目、设计精巧、构思奇妙的各类非遗文创产品,很难想象是由多少心血与汗水“浇筑”而成,也许期间的酸甜苦辣,也只有管兰生以及他的团队成员才有着最真切的体会。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又紧锣密鼓组织设计公司继续开发设计,最后有补充设计119款。”他一边讲述,一边重温着这段难忘的经历:“经与临夏当地生产企业沟通后,又追加了44款设计图样进行打样。目前,临夏砖雕和保安腰刀共计56款样品已生产出来,并将通过节会、展销、网络等平台进行推广展示营销。针对市场反响好的产品,好要进一步做好包装设计,努力为甘肃非遗扶贫事业打造出优质的品牌。”

    “其实,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非遗为何要保护?答案也很简单,就是已经不适应当下大多数人的商品需求。”管兰生由衷地说:“所以,非遗项目若想有效转化成文化产品,必须有所创新。而我们所做的,就是在保留非遗文化基因的前提下,使其兼具当下适销文化商品的属性。”

    “虽然,兰州交通大学在临夏非遗扶贫项目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甚至距离项目总体任务目标的完成,还有很长的路 要走,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他诚恳的表示:“我们将进一步发挥高校在服务社会夫妇地方经济中的资源优势,拓展传统工艺的现代化经营模式,让非遗与市场对接,带动发展文化扶贫产业。最终,使非遗技艺真正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新途径,让非遗项目创造出令人刮目相看的现代价值。”

    传承人刘兰芳:背起香包闯世界

    甘肃是脱贫攻坚任务十分繁重的省份。近年来,我省把“非遗+扶贫”工作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支持建设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带动贫困群众和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和脱贫攻坚深度融合,如庆阳香包绣制省级非遗传承人刘兰芳等一批批非遗传承人、从业者实现了脱贫增收。

    庆阳香包带有独特的地域特点,在庆阳市华池县双塔寺出土了800年前的“千岁香包”,其造型古朴典雅,图案丰富多彩。2006年,庆阳香包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我是一名土生土长的黄土地女人,和许多的陇东女人一样,自小得到长辈的口传心授,工于女红。”刘兰芳说话中,脸上总是带着甜甜的笑容,再搭配上她的圆脸庞,便显得愈发亲切、热情:“1989年,在家庭生活负担最重的时候,我与丈夫双双下岗。我俩迫于生计,开过饭馆,蹬过黄包车,承包过荒山,办过画廊,经历过多次失败。”

    “最终,我静下心来,重新给自己定位,决定研发、生产自己从小熟悉的传统香包。”回忆起自己的心路历程,她也是感慨万千:“一晃,坚守到今天已经30  多年。如今,我们已经成为那座民俗苑里人们熟悉的夫妻档,也是一路艰辛一路歌,嚼的菜根,百事可做。”

    在刘兰芳创办庆阳岐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初期,庆阳香包也是没有多大销路,自产自销中仍摆脱不了小农经济的框架。效益不理想、生活没着落、发展没方向,这种种问题都压在了这位淳朴的女人的肩膀上,迫切需要寻找到破解的方法。

    “市场良莠不齐,秩序混乱,行内存在恶意竞争,模仿成风,这些困难令我感到迷茫。”刘兰芳告诉记者:“市场需要去闯,第一个要吃螃蟹的人,必须需要足够的胆识和勇气。我父亲是位老军人,遗传给我了刚毅、果敢的性格,丈夫也给我鼓劲打气,他说古诗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只要认准方向,埋头做自己的事,总有一天会干出一番事业的。”

    2002年开始,刘兰芳便背起香包闯市场,参加国内民博会、非遗展销会、文化博览会,足迹遍布国内上百个城市。她还先后前往北京、杭州、上海等地拜访了几十位民俗专家,并根据他们的观点和建议对庆阳香包进行了二次改良。

    在刘兰芳的不懈努力下,她手中的香包不断地进行着蜕变。色彩从原来的单一化变得更加典雅,彰显出更多的艺术质感;用料也由原来的单一的绸缎,增加了纯棉、织锦等;为了向国际化审美习惯靠近,力求让嗅觉感受愈发清淡,重新优选了回味悠长、气味柔和的中草药;在主打醒脑、净化空气、防潮防湿的同时,进一步保持了其独特的意念造型、寓意和文化元素符号。

    “逐渐的,我的香包销量大增,也有了品牌和知名度。”说到这里,刘兰芳的笑容变得愈发灿烂:“企业发展,除了坚守,更需要企业文化。2009年,我与员工有幸前往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展示庆阳香包,航天人的八字精神‘吃苦、拼搏、钻研、奉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随后便将着八个字引为我的企业文化,贯彻落实至今。”

     2011年,原文化部授予刘兰芳的公司“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014年,她的美国、加拿大之行创收8万美元。当年12月,她应邀在央视新闻联播“行进中国,精彩故事”栏目亮相,声情并茂地讲述了“小香包西游记”的故事,再一次让庆阳香包家喻户晓。

    自公司成立至今,刘兰芳带动农户8000多户,为200多名大学生提供就业,年产值600多万元,2019年在精准扶贫村培训“陇原巧手”2183人(其中贫困妇女1600余人),帮扶精准扶贫户40多户,人均年收入达到了2万元左右。

    “我感受过贫穷时创业的艰辛,也品尝过家和万事兴的幸福与甜蜜。”刘兰芳由衷地表示:“我丈夫曾是一名教师,有着比较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传统工艺研究及开发方面颇有想法;我的女儿也跟随我们学习研究庆阳民俗传统文化,主攻研发设计;儿子学的是非遗管理,都是我的得力助手和传承人。”

     她感慨地说:“我发自内心地感谢各级政府,感谢与我朝夕相处、共同奋斗的同仁们,我将不忘初心,努力在扶贫攻坚路上,创造出一片美好天地,为脱贫攻坚作出贡献。”

    “领头羊”马万荣:从技术上帮助斩断“穷根”

     可见,随着人们对文化遗产认识的加深,不少能活在当下的非遗项目,通过自身的蜕变,还是可以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精神需求并转化为文化产品。而且,一个非遗项目在实现自我传承的过程中,就能成功地养活一批传承人,这种自我生存壮大的能力弥足珍贵。

    马万荣是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洮砚文化传承传习基地的创办人,也是洮砚制作技艺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负责人。他从事洮砚雕刻已有29年,发展洮砚制作非遗产业是他们这一代“洮砚人”毕生的梦想。

    “但是,作为一名党员,我认为实现一个人的发展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发展。自己富裕是小富,带动大家共同致富才是大富,经济上帮助贫困群众只是一时的帮助,从技术上帮助才能够彻底地斩断‘穷根’。”马万荣简单的几句话,却蕴含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深刻道理。

    2014年,在省、州、县三级文旅部门的领导和鼓励下,马万荣带着在外创业的所有积蓄毅然回乡,办起了“卓尼县万荣洮砚文化艺术品有限公司”暨洮砚文化传承传习基地,开始了发展洮砚产业、带动群众一起脱贫致富的道路。截至目前,基地已先后吸收当地贫困就业人员100余人。

    马万荣告诉记者:“其中,有很多年轻人跟我学习洮砚雕刻技艺,我将自己掌握的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们,不仅让他们学到了手艺,更为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益从而摆脱贫困。还有很多徒弟已经在洮砚行业中脱颖而出,如张红孝等12名徒弟被评为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涌现了3名州级洮砚制作非遗传承人和7名县级传承人。他们今天的成就,就是我当初回乡创业的初衷。”

     在实现全面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作为卓尼县范围内的文化龙头企业,马万荣再一次冲在了脱贫攻坚的第一线。他与洮砚乡古路坪村20户贫困户签订产业带动三年协议,以洮砚加工销售、传承传习培训、电子商务、农副土特产、旅游纪念品研发等方式带动他们共同发展致富。2018年9月23日,洮砚乡举行了贫困户首次分红,20户每户分到了最低1600元不等的分红。

    “在他们的脸上我看到了喜悦,也使我在这条发展道路上更有信心。”喜悦之余,马万荣也总是不停思考着这条路如何继续走下去:“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已渐渐离我们远去。一方面,这些民间技艺由于缺乏产品创新,过于落后即将推出历史舞台;另一方面,作为一种稀有的传统技艺面对市场总是困难重重,这些非遗项目急需有人传承。”

    “我认为‘非遗+扶贫’并非简单地组织村民集体制作手工艺,而是需要我们从思想拓宽各个层面与时俱进,要以传统工艺为依托,不断加强非遗传承人群的培养。”他由衷地说:“特别是那些面广量大、从业人员较多、有助于带动就业增收的传统工艺类非遗项目,一定要对有意愿的贫困群众、有一定基础的非遗传承人群提供免费培训,帮助他们强基础、拓眼界。”

    马万荣认为:“同时,还要由设计师、专家、高校教授、非遗传承人组成团队,帮助提升传统手工艺产品的文化内涵,进而使广大非遗项目从业者在保留核心制作技艺的同时,充分挖掘出与新时代相结合的文创产品,实现在消费、实用、时尚等多方面品质的提升,使其在助力脱贫的同时成为文旅产业发展的强大竞争力和重要文化资本。”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超 文/图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精彩推荐

  • 【飞阅甘肃】绚烂花堤扮靓黄河之滨 【飞阅甘肃】绚烂花堤扮靓黄河之滨
  • 共青团兰州市委组织开展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主题书画评选 共青团兰州市委组织开展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主题书画评选
  • 传授归类要点和常识——兰州市西固区多部门联动进行垃圾分类宣传 传授归类要点和常识——兰州市西固区多部门联动进行垃圾分类宣传
  • 下足“绣花功”持续“出实招”——兰州市城关区伏龙坪街道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治理 措施硬有成效 下足“绣花功”持续“出实招”——兰州市城关区伏龙坪街道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治理 措施硬有成效
  • 有了好环境 致富多条路——兰州市西固区八盘村推行“巷道长”制改善人居环境打开发展空间 有了好环境 致富多条路——兰州市西固区八盘村推行“巷道长”制改善人居环境打开发展空间
  • 全国首个沙漠天文科普特色小镇将在武威民勤落成 全国首个沙漠天文科普特色小镇将在武威民勤落成
  • 打造甘肃养殖叫得响的品牌——兰州现代畜牧业繁育养殖示范基地“种养加”模式实现全产业链生态循环农业 打造甘肃养殖叫得响的品牌——兰州现代畜牧业繁育养殖示范基地“种养加”模式实现全产业链生态循环农业
  • 唱响民族团结最强音 兰州市各界广泛参与 高起点高标准推进创建工作 唱响民族团结最强音 兰州市各界广泛参与 高起点高标准推进创建工作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甘肃手机台下载
微博甘肃

即时播报

1   梁洪涛一行来金调研网信工作
2   金昌市一季度推动高质量发展情况获省政
3   金昌市委组织部机关全体干部会议召开宣
4   赵小庚任金昌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统战
5   林铎率甘肃党政代表团在福州考察
6   福州市定西市扶贫协作座谈会在福州召开
7   兰州碳离子治疗系统将于年底开始临床试
8   兰州市安宁区有序开放“主题集市”释放
9   6月20日起机动车检验标志实现电子化 遇
10   在兰州市人大常委会养老服务工作专题询
11   武威市委副书记、市长周伟倾情推介活力
12   甘肃省学前教育宣传月启动
13   兰州市妇联全力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
14   兰铁局:进出北京地区列车可免费退票
15   兰州市下发通知坚持做好生活必需品市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