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闫学诗:一见敦煌恋终生
原标题:画家闫学诗:一见敦煌恋终生
华美的朱砂、厚重的赭石、清雅的石青、明艳的藤黄……自从30多年前闫学诗“初见”敦煌壁画,便与这千年盛彩结下了不可分开的缘分。

20世纪80年代,自幼喜欢画画的闫学诗在无意间翻到几幅黑白飞天图案。整整一夜,香音神在梦里飞翔。待到晨曦微露,他便开始了向西的独行。
长途班车、拖拉机、毛驴车、徒步,从张掖出发,经过六天的艰辛跋涉,闫学诗终于到达了魂牵梦萦的地方——敦煌莫高窟。
震撼,除了震撼,还是震撼。在莫高窟逗留的近一周时间里,年轻的闫学诗入迷了,自此对敦煌壁画“情根”深种,“白天飞天在眼前,夜晚飞天在梦里。”
他用眼睛看壁画,亦用心“读”壁画,“那些看似简单、随意的几种颜色,敷于精致繁复的壁画之上,因深浅、明暗、疏密的细微差别,即生出万千变化。”
敦煌归来后,为了提升画技,当时还只是个“业余画家”的闫学诗向西北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美术系以及兰州许多本土画家请教,系统学习画画。他回忆道:“那时,除了画画、看书,几乎没什么其他爱好,收入也大都用来买书和画画的材料。”

经过多年的摸索思考、请教借鉴、临摹实践,闫学诗临摹敦煌壁画的技艺日趋成熟,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临摹时,所面对的每一幅画面、每一尊佛像,看起来是凝固的,但展开品读,就发现其立意、构图、描线、着色,都蕴含着不同时代的气息。”他说。
感悟,是闫学诗临摹敦煌壁画的心得之一,“从临摹中感悟一个时代、感悟一幅画面和故事的背景、感悟在那个时代里供养人对一尊佛像的敬仰之情,感悟千百年间历经风雨所沉淀的沧桑变化。”

临摹敦煌壁画是艰苦的再创作和对身心的历练。为此,闫学诗常告诫自己:“欲得净土,当净其心。”他说,常书鸿、段文杰、常沙娜等大师们的作品就像一束束光,指引自己在创作敦煌壁画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此后余生初心不改。
相关新闻
- 2020-05-08【特别专题】陆建芳:文学和考古学跨学科的拓展
- 2020-05-08【特别专题】冯玉雷:三危藏美玉,光耀映敦煌 ——第十三次玉帛之路文化考察
- 2020-05-08【特别专题】李继凯:新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家冯玉雷
- 2020-04-03庆阳公孙敖:不畏权贵,刀下抢人救卫青
精彩推荐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