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专题】李继凯:新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家冯玉雷
尊敬的主办方,我今天也算是承办方之一吧!来参加这个活动非常高兴,我在这里也借机给大家汇报一下见闻,也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理解来说一说我印象中的冯玉雷以及他的小说。我是在座的诸位里年龄偏大的,是77级的,毕业之后当过中学老师,担任了近两年的高中班主任。今天来了好多的高中生,感到很亲切。后来读研究生,从苏北到西北,毕业后扎根西北,也曾经给冯玉雷带过课。这样就有了渊源,更深的渊源是文化之缘,是对丝路文化的共识。研究丝路就是研究文化交流。在这样一个创业经济的时代,实际上这也是一种探索、一种创业。有了共识、共同体、共命运的、兄弟般的、亲情般的感觉,文化的东西才能流通,那样才能进入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在丝绸之路、文化交流、汇通、共同体这样的一些关键词下面,我觉得文学创作一定要围绕着文化深层的一些东西,就是说要对那些所谓文化命运的东西有一种总结,一种阐释。在这方面,冯玉雷做了非常惊人的探索。
下面我还想特别汇报一下内心的感受。近半年来,在不同的会议之间穿梭,可以说真的是穿越了时空。这种交流过程中,我会寻找一些文化关键词,它也在冯玉雷的字里行间呈现出来,因此,有了更深切的涵义。
我最近参加了哪些会议呢?比如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的当代文学,举办了一次纪念会议。我的发言主要集中在“丝路文学及其研究”,核心概念是文化磨合。只要是交流沟通,都会有一个文化磨合过程,这个文化磨合非常值得琢磨。文化磨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会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丝绸之路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经济上的,还有其他的,比如说教育,都挺重要,最终归结是文化共识。我在这里强调磨合,这种文化交流内在机制以及终极的目的不是斗争,不是你死我活,而是共存,共荣,对话。
我还参加了中国社科院举办的一个期刊学术会议。实际上会议关心的也是文化交流,最核心的是通过期刊、媒介进行交流。而在这方面,冯玉雷也做了艰辛的努力,他主编《丝绸之路》杂志,可以说极为艰难。我特别佩服甘肃,比如《当代文艺思潮》,当时非常轰动,我做研究生的时候都是特别喜欢,印象非常深刻。还有《读者》,我一直订阅,我当研究生处长的时候,让每人订一份儿,《读者》看上去比较大众化,实际上能够启人深思,它刊发很多著名作家的作品,是一本非常好的刊物。还有印象最深刻的杂志就是《丝绸之路》,希望这个刊物越来越好。以上关于刊物的话题归根结底,就是通过媒介来建构文化,来推动文化交流。文化的创建、促进、发展,需要这样一个期刊,包括网络,都可以大做文章。
我还参加了在山东曲阜举办的国际儒家学会联合加拿大文工中心召开的研讨儒家文化的一个高端会议,主要是探讨人类文明对话,彰显新儒家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价值和意义。这个会议让大家充分认识到,在当今世界,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可以给人类提供一些智慧性的东西,在文化策略意义上解决人类的一些困境。比如说后现代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中国文化可能会给出一些对策性的答案和思考。儒家文化强调人伦内容,这方面有一些东西可以进行阐发,特别是像关学的思想,就是说,智慧性地解决人际关系,包括性别关系。怎么来解决一些困扰人类的难点,包括文化传播层面上的一些困境,这就牵扯到中国文化如何讲好自己的故事。
另外,前不久,我还参加了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一个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的会议。我们要探讨百年来中国文学的经验教训,到底有哪些过失,又有哪些价值和不足。大家说得比较多的是五四、鲁迅、一些红色经典,包括改革文学、伤痕文学、寻根文学等。说到寻根本学,在很大意义上,冯玉雷可以说是寻根文学,或者说是新寻根文学。他持续探索,他寻的根,我称之为“命运的探索”,或叫做“秘密的探索”。通常生物意义上存在基因传递,人类通过爱情、婚姻、家庭传递一种基因,叫生物基因。另外最重要的,人之为人能通过文化创造传承下去的,人们叫做隐性基因,稍微具体一点叫文化基因。实际上呢,就是Memekjne。它是人之为人的二因传承。这个二因传承意义重大,作为文化人,努力从事文化创造,最终传下来的文化基因产生了巨大影响。读书的终极价值是要进入文化创造、创新层面,而不是简单的重复或者记忆,不能满足在这个层面。
我感觉到冯玉雷是在这个方面渴望着不断向前探索,坚持奔走,是走在丝路上的一个上下求索者,也是陕西师大培养出来、生长在甘肃这片土地的创作者。他的身心一直在丝路上,心牵系着丝路,经常组织玉帛之路系列文化探索活动。很多的事情让他操心,还要做一些组织协调的工作,但都没有放弃自己的崇高追求。他是一个从事文化探索、一个寻求跨界、组织的探索者。他在不断的努力,有的时候很焦虑,很痛苦,或者失意,有的时候也有一些怨言,但最终还是没有妥协,还是在坚持,我挺感动。有这样的一个学生,我们也感觉到非常欣慰。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已经聘他为驻院作家,如果有机会,这边工作能够脱开身,也可以进到终南山里面,静下心来,写一些新的作品。探索是无止境的,在百年文学史的框架里,我感觉冯玉雷的探索实际上具有卓立不群的品格。记得当年,我们陕西有一个作家,一提起来,可能我们很多人都知道,他叫路遥。那时候,基于西方的魔幻现实主义、西方心理分析的文学创新风气盛行,在西方一些时空倒错的各种类型的写法的影响下产生了先锋派。一个评论家即我的老师畅广元教授,组织年轻的老师批评陕西五个一级作家,认为他们有局限,思想比较保守,创作方法比较陈旧,要我们运用所学的新方法,即所谓新三论,还有心理分析,对他们创作的心理障碍进行分析,我主要分析的是路遥,而且提出了若干批评意见,是以批评为主,写了4万多字。但是其中对他总体的成就还是肯定的,结果路遥颇受刺激。那时我年轻,也是一个思想比较激进的人物,认为路遥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不能与时俱进,提出了批评。结果诱发他进行了一些反思,然后写了长篇创作论——《早晨从中午开始》,来表达自己为什么要坚持现实主义。事实证明,路遥的坚守非常可贵,他那个时候没有跟风。当然,我那里边的一些建言献策,他也不是没有认同。今天,我们都知道,上上下下都讲究更重的广泛化,甚至是通俗化,甚至是文学的消费化,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冯玉雷没有认同这样的一种创作路子。他每部作品都不通俗,没有写得那么畅达、可读,没有追求拥有很多受众,或者是说没有追求作品畅销。他特别追求语言艺术上的独到,或者是我说的那个文化磨合,他在寻求文化多种汇通背景下的语境中的文学表达,也在探索多种文学表达方式的汇通。我觉得雷达老师对他评论中的一些看法还是比较准确的,他首先肯定了这样的探索,认为这是在路上的一种求索过程,觉得他的作品里边还有一些待更严实的、更好的去磨合,这样一个探索是有余地的。
最近我到韩国参加了东亚汉学学会举办的国际汉语教育方面的会议,穿越不同学术会议,话题再回到这次丝路文学研讨会上。这次来到甘肃,首先享受了饮食盛宴,这个饮食文化非常有代表性,是有着西部风情的文化盛宴。今天又在这里欣赏文学艺术方面的盛宴,再次感受到中国西部人孜孜以求,在推动文化探索和创新。在这里,分享一下我的印象和感受。冯玉雷是擅长于写敦煌的一个作家,如果说学术上敦煌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是历史上巨大的文化意象,它肯定也是文学上的永恒复调。小说盛行复调,而冯玉雷的小说应该也是具有复调这种品德。我可能孤陋寡闻,我觉得他是集中写敦煌的第一个人。通过小说这样一种样式如此关注和书写敦煌,尤其是具有综合文化价值,艺术上比较另类的小说家,冯玉雷当是最具代表性的小说家。他一定会在我们的当代小说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进而言之,冯玉雷是中国当代丝路文学、丝路小说极有代表性的作家,这是我对他的一个定位。近期,我跟我的两个博士生完成了《丝路文化史中的丝路文学》,现在已经进入校对阶段,是科学出版社即将推出的一本书,其中就有以冯玉雷为例的研究内容。我原来特别欣赏的一个作家叫红柯。他从宝鸡到新疆,后来再又回到陕西,他评副高时我是副组长,评正高时我是组长,我特别力挺这样一个作家。我觉得中文专业不可能没有作家,然后就想办法,动员他调到陕西师范大学。他是非常非常的努力,他可以说是走在丝路上的代表性作家之一;第二个我们印象中在小说方面就是冯玉雷。所以,在我的学生当中,我也是讲冯玉雷,宣传冯玉雷。我也希望能有更多的同仁能够认识这一点,研究冯玉雷,也鼓励他走得更远,沿着丝路,沿着更广阔的思路走向远方,取得更多的成就。
2019年7月6日下午
作者简介
李继凯,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书法文化研究院院长,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茅盾研究会副会长、东亚汉学研究学会副会长等。主要从事鲁迅等现代作家、现代文学与文化、中国西部文学、现代文人与书法文化等方面的研究。著作有《全人视境中的观照——鲁迅与茅盾比较论》、《民族魂与中国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文化创造》、《秦地小说与“三秦文化”》、《墨舞之中见精神》等10余部,合作主编《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冯积岐评论集》、《解析吴宓》等10余部。《在《中国社会科学》(中、英文版)、《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鲁迅研究月刊》、《文艺报》、《人民日报》等报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重点出版项目等多项。获教育部、陕西省等省部级科研奖一等奖、二等奖多项。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