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历史 唤起乡愁——安国油坊博物馆探秘
原标题:承载历史 唤起乡愁——安国油坊博物馆探秘
记者 柳娜/文 杨昕/图
弹开历史的尘封,安国的历史文化让人惊艳和沉醉。早在原始社会晚期,安国一带就有人类生活。泾阳古城、平凉古城、胡谷堡、安国古镇、安惠王墓等诸多遗迹,安国,在中国历史的长卷中,绘就了浓墨重彩的笔触。
想要触摸这5000年浩瀚的历史文化,那么,请来崆峒区安国油坊博物馆吧!
博物馆的存在在人的记忆中是刻板、老套甚至呆板的代名词,可这里的博物馆,却像一列穿越时空隧道而来的火车,生动而鲜活。分文物古迹展区、农耕文化展区、农耕生产用具展区的安国油坊博物馆不再只是文物库房,它将5000年的文明次弟展开,带给人持久的震撼。
安国境内的遗迹遗存丰富,东沟遗址和其它遗址出土了仰韶文化、常山下层文化、龙山文化、寺洼文化、齐家文化的陶器。在展厅,可以看到部分文化形态下的陶器。
有一种特别典型的器型吸引着每一个进入展厅的人,那就是双耳罐器口对称的马鞍形陶器,被考古界命名为寺洼文化安国式。这也是迄今为止,在平凉境内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以地名命名的一种文化器型。
展厅内,有一只小口尖底瓶让我们驻足。这是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典型水器,小口,细颈,深腹,尖底,腹偏下部有环形器耳一对,因为其底尖,容易入水,入水后又由于浮力和重心关系自动横起灌水,同时,由于口小,搬运时水又不容易溢出,所以被用于汲水。是仰韶文化最为典型的器型之一。
陈列在展厅内汉代的绳纹板瓦散发着迷人的气息,质朴又坚实。据介绍,这是一种建筑用瓦,其制作方法是先用泥条盘筑成类似陶水管的圆筒形坯,再切割成三等分,即成为板瓦。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用陶上的伟大创造,开创了瓦顶房屋建筑的先河。俗语说“秦砖汉瓦”,就是说明这一时期建筑装饰的辉煌。
安国有着怎样的历史变迁?据讲解员介绍,安国靠近关中地区,秦灭义渠国之后,在原义渠国属地置北地郡,北地郡所辖的县,在今平凉市境的,包括乌氏、阴密、鹑觚、泾阳等。其中,泾阳县治就位于今天的安国镇油坊村。
北周建立以后,周武帝建德元年,在原泾阳古城上设置了平凉县。这也是历史上第一次有了县级平凉县的建制。唐朝开元年间,为了躲避吐蕃的战乱,平凉县城迁移至今天平凉城东的三角城。唐朝中期,泾源节度使刘昌奉命重新修筑平凉城,在平凉城西北35里处筑彰义堡(又名胡谷堡),从而使唐朝的边境向西与北拓展了近200里。胡谷堡的遗址就在今天安国镇政府南边的台地上,遗迹清晰可辨。
安国古镇出现在五代十国时期,是当时为了驻军而设置的一种军镇建制,到后来逐渐演变为城镇。作为驻守边关的一个军镇,“安国”就是取名“安邦定国”之意。安国古镇的遗址位于今天的安国镇土桥村,依然有残存的城墙。
明朝立国以后,朱元璋将自己的24个儿子和一个侄孙分封到全国各个富庶的军事战略要地就藩,以达到国家长治久安的目的。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封第22个儿子朱楹为安王,开国于平凉。朱楹死后谥号安惠王,葬在安国镇泾河北岸油坊庄北山根台地上。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知的安惠王墓,又被称作王子坟。陵园总面积22万余平方米,墓丘现存残高约8米,底部直径18米。
让人痛惜的是,安惠王墓于1996年被盗墓贼挖开,历史上已经多次遭到盗劫,墓内已经空无一物。但是墓室的结构依然清晰地反映出了明代森严的等级制度和亲王墓葬规格,具有相当的研究价值。
农耕民俗文化展厅里陈列着许多见证岁月的老物件,有的还带着泥土,漆迹斑驳的小炕桌、灯光昏黄的煤油灯……每一件器物都流淌着岁月的痕迹;纺车、柳条筐、连锅炕灶台……一件件工具都饱含着历史的沧桑。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农具操作被机械取代,播种机、收割机等农业机械因为高效、省工、省力而逐渐替代了传统农具。农耕生产用具展厅里的犁、镰刀、耙子、笼头、播种篓、马鞍、马镫、碾架、扬谷扇车等等带着岁月的印记聚在一起,却产生了一种新鲜的体验感。
博物馆自开馆以来,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参观,在让城里人了解农村、领略淳朴民风习俗的同时,也让他们对安国悠久的历史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有了更深层的认知。
相关新闻
- 2020-04-14三国街亭之战发生在庄浪
- 2020-04-10打破砂锅问到底 印刷术为什么被称为世界“文明之母”
- 2020-04-10鸡、鹅、犬、羊、猴……不是活的,都是木雕的
- 2020-04-03一块铜牌揭示 匈奴人的生活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