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影子腔的农民“守”艺人
在通渭县常家河镇,国家级非遗项目皮影戏(通渭影子腔)的代表性传承人刘满仓收完自家麦子后,利用农闲时间又开始走村串巷,为乡亲们表演皮影戏。
今年60岁刘满仓,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从小受祖父熏陶,12岁便开始学习皮影戏的敲碰铃、打甩板、唱帮腔,跟随祖父的自乐班演出。初中毕业后,开始演唱皮影戏,1986年独立组团演唱祖传皮影戏。经过几十年的坚持和不断学习,他掌握了皮影戏的各门技艺,敲锣打鼓、吹拉弹唱,画线谱、刻影人等等,利用农闲时间收集整理散落在民间的皮影戏剧本已达百余本。
刘满仓平时除了务农就是唱戏和教授学生,用双手在光影交错间“守”着通渭影子腔技艺。2018年5月,刘满仓入选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
通渭皮影戏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皮影戏(通渭影子腔)广泛流传于定西、天水、陇南一带,又称影子戏、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人物剪影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刘满仓在皮影戏表演中,除了熟悉通渭影子腔的各种板式曲谱外,还吸收了小曲和民歌以及秦腔等戏曲元素,丰富了自己的皮影戏表演,形成了唱腔板式比较完整的“刘氏影子腔”和独特的操纵表演形式。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王克贤



7月1日,刘满仓在通渭县常家河镇表演皮影戏。

7月1日,村民在通渭县常家河镇观看皮影戏。

刘满仓演出前和妻子丁世勤道别

6月25日,刘满仓在雕刻皮影戏影件。

6月25日,刘满仓在完善皮影戏画稿。

6月25日,刘满仓在整理皮影戏影件。

6月25日,刘满仓在抄写皮影戏剧本。

7月1日,在通渭县常家河镇,一名学生在刘满仓的指导下学习操纵皮影。

7月1日,刘满仓在通渭县常家河镇给大学生格西讲授皮影戏唱腔。
(新甘肃)
- 2025-07-14第三十一届兰洽会非遗文创馆走笔
- 2025-06-23【甘快看】飞天雕漆:传承与创新的甘肃漆艺瑰宝
- 2025-05-26千年瑰宝甘南藏族唐卡“破圈”成新宠
- 2025-05-26一眼千年,邂逅敦煌的浪漫与沧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