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陇原史话 >> 陇史钩沉

宋朝繁荣的蹴鞠文化

2025-05-06 08:38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宋太祖蹴鞠图》(局部),图中为赵匡胤、赵光义、赵普等人。上海博物馆藏

  宋 白釉黑彩孩儿鞠球纹枕 河北省博物院藏

  宋 蹴鞠纹青铜镜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汉代蹴鞠场地与竞赛示意图。中国体育博物馆

  李嘉凡 安富建

  公元1100年,一场大宋足球顶级比赛在东京端王府上演。端王赵佶带球突破,被对方后卫大脚解围。眼看球落到了场外一个侍从的脚边,他一个漂亮的“鸳鸯拐”,把球精准地传给了赵佶……穿越千年到现在,瞧,近期,兰州陇原竞技队正在兰州奥体中心玫瑰体育场出征一场场中乙联赛的比赛。伴随着一场场赛事的举办,一次次点燃了人们热爱足球运动的激情。在浓厚的体育运动氛围感染下,越来越多的人热爱运动,从运动中享受着快乐。

  足球,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受欢迎、影响力最大的体育项目,其发展历程充满了传奇色彩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官家:争相观看蹴鞠竞技

  足球,这一风靡全球的运动,其起源可追溯至中国。战国时期的齐国,一种名为“鞠”的游戏应运而生,并在唐朝和宋代不断发展,后传入欧洲。随后,足球在唐朝时期风靡一时,至宋代更是达到了鼎盛阶段。后来,这项运动传入欧洲,经过不断的演变与发展,最终成为今日我们所熟知的世界第一运动。

  时间穿越到宋朝,春光和煦,微风不燥,宫廷中的户外场地上正在举行一场简单的皇室聚会。宋太祖赵匡胤作为一代开国雄主,此刻卸下了帝王威严,化身为一位热爱蹴鞠的雅士,他立于人群中央,身姿挺拔而不失洒脱。其弟赵光义身手矫健,每一次触球都如行云流水,浑然天成。蹴鞠在他的脚下仿佛被赋予了灵性,时而龙腾虎跃,直上云霄;时而蛇行鼠步,穿梭迂回,引得周遭群臣欢声雷动,喝彩连连。这便是《宋太祖蹴鞠图》所描绘的场景。

  《鹧鸪天·巧匠园缝异样花》中描述宋太祖与蹴鞠:“宋祖昔日皆曾习,占断风流第一家。”可见宋太祖对蹴鞠的喜爱之情。有一面铜镜背后画着这样一番景象:在宽敞僻静的庭院中,假山作衬,树木做伴。身穿红袍,正在戏鞠的“明星球员”正是赵匡胤,一旁的臣子们簇拥着他,玩得不亦乐乎,也印证了宋太祖赵匡胤对蹴鞠的热爱。

  除了宋太祖,宋徽宗更是因爱蹴鞠而闻名史书。其在《宫词·其一》写道:“韶光婉媚属清明,敞宴斯辰到穆清。近密被宣争蹴鞠,两朋庭际角输赢。”诗中记载了明媚春日中,宫女们争相观看宋徽宗踢蹴鞠的竞技场面。

  百姓:处处喧呼蹴鞠场

  宋朝,上至皇亲贵胄,下至普通百姓,在聚会闲暇时来一场蹴鞠,是最好不过的选择。有一面宋朝青铜镜的背后就记载着一场民间男女四人的蹴鞠聚会。

  在某个大户人家的后花园中,有位高髻鬓发、身态轻盈的女子一脚直立,一脚抬起作踢球状,一个球刚刚踢起;她的右侧一名戴着幞头,身着长服的男子身体向前微倾,作蹲步状,全神贯注地目视着女子的蹴鞠动作,作出防御的姿势。女子身后有一腰束百褶裙的女侍,肩搭一长巾,趣味盎然地观赏着比赛场上的情况;男子身后有一男侍,手中持一铃状物,凝视着比赛场上的变化,像是一名裁判。

  百姓中的孩童也同样热爱蹴鞠,陆游在《残春·其二》中记述有乡间蹴鞠的热闹情形:“乡村年少那知此,处处喧呼蹴鞠场。”这是一场孩童的蹴鞠聚会,四位孩童皆头戴幞头,模仿大人模样。一位身穿黑色外衣的男童,脚踏布鞋,轻盈跃起,小腿肌肉紧绷,脚尖精准地踢向半空中由赤、青、蓝、赭等不同颜色皮革制成的鞠球。在他对面,一位蓝裙飘飘、双髻轻挽的女童,双手轻轻扬起,脸上洋溢着笑容,仿佛在为伙伴的精彩表现鼓掌加油。鞠球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引得其他小伙伴们纷纷注视,眼中满是赞叹与期待。背景中,几株梅花悄然绽放,花瓣轻舞,香气袭人,为这户外聚会平添了几分春意与雅致。这便是北宋画家苏汉臣所描绘的《长春百子图》中的孩童蹴鞠场景。

  宋代的河北磁州窑有一件“童子蹴鞠图”瓷枕存世,该瓷枕为宋代著名民窑“张家造”生产,枕面绘画的就是一个正在全神贯注进行“沉浸式”踢球的小童。小童梳双丫发辫,上穿花衫,下穿肥腿长裤,腰系缎带。“童子蹴鞠图”巧妙定格了踢球小童的一个瞬间动作:双臂外张,手藏袖内,上身前躬……

  玩法:白打与筑球

  蹴鞠的形式有三种,“球迷”赵匡胤尤其擅长“白打”,《宋太祖蹴鞠图》中的一众人玩的就是“白打”。“白打”以踢出的花样动作来判断输赢,如同当今的“花式足球”。踢球时,用头、肩、背、腹、膝、足等部位接触球,并且可使“球终日不坠”,古人还给一些动作取了名字,如双肩背月、转乾坤、燕归巢、斜插花等。

  北宋词人柳永的大哥柳三复也擅长“白打”,他有几句踢球口诀:“背装花屈膝,白打大廉斯。进前行两步,跷后立多时。”白打形式的蹴鞠多带有表演性质。

  直接对抗是汉代蹴鞠的主要方式,也被用于军事练兵。汉朝人把蹴鞠视为“治国习武”之道,《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记载:“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指霍去病)尚穿域蹋鞠。”这里并非说霍去病在士兵食不果腹的情况下让他们陪自己蹴鞠,而是指他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带兵训练。

  汉高祖刘邦在皇宫内建设了专业的足球场,即所谓“鞠城”。东汉文人李尤《鞠城铭》中记载:“圆鞠方墙、倣象阴阳。法月衡对、二六相当。”球场四周建有围墙,呈长方形。球门两边各有6个,形状似小房子。双方球员进行身体直接接触的对抗,踢鞠入对方球门多者胜。

  间接对抗是唐朝和宋朝蹴鞠的主要方式,宋代也叫“筑球”。用于朝廷宴乐和外交礼仪竞赛表演。以两个立柱搭起绳网作为球门洞,球门直径约一尺,叫“风流眼”。球员分成左右军“两朋”,各16人,两队穿颜色不同的队服,开始由毬头开球,用脚踢起或以杖击球,传给骁色(跷毬)。球在“正挟”“头挟”“左竿网”“右竿网”“散立”等队员间传递,再由骁色挟住,将球送给毬头,毬头用膝将球“筑”起,或以杖击球或以足踢球,打入球门的“风流眼”次数多的一队获胜。胜者赐银碗、锦缎,败者毬头吃鞭子、抹花脸,也会被赏酒赏菜,吃到“假黿鱼”“密浮酥捺花”这些有名的美食,以慰劳辛苦。

  鞠球:方形地而圆像天

  在蹴鞠聚会中,必不可少的物件便是鞠球。宋太祖与众臣所踢的鞠球,其制作工艺相比较以往大大提高。

  汉代的鞠球以皮为表,里面填充毛发。唐代出现了以猪尿囊做内胆的充气空心蹴鞠。在《初学记》中“今用皮,以胞为里,嘘气闭而蹴之”。并且晚唐球壳已由原来的两张皮发展成六张或八张尖皮缝合而成。

  到了宋代,鞠球制作技术又有了新的发展。正如《宋太祖蹴鞠图》所描绘的,宋太祖所踢的鞠球与唐代相比,球表面尖皮的片数由8片增加到了12片,鞠更加接近圆形, 踢得也更有规则性。缝制方法上也由外缝改为内缝,球皮表面“不露线角”。并且规定每个鞠“正重十四两”,保证了每个蹴鞠的品质。到了宋朝,鞠球的制作工艺较唐朝更加精细、严格,有史书记载,“香皮十二,方形地而圆像天。香胞一套,子母含气归其中”。

  宋人又是如何给皮鞠充气的呢?宋人称之“打揎”,“打揎者,添气也,即用小型鼓风机为之充气。事虽易,而实难,可太坚,坚则健色(即皮鞠)浮急蹴之损力;不可太宽,宽则健色虚泛,蹴之不起;须用九分着气,乃为适中。”

  蹴鞠飞舞,彩球穿梭,古人之聚会,尽展风华。宋代蹴鞠,不仅是一场身体的竞技,更是心灵的欢歌。蹴鞠以其独特的魅力,贯穿了宋人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成为连接古今、融汇雅俗的纽带。

  (本文由文博时空提供)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