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陇原史话 >> 古风民俗

长面里的春风

2025-02-10 08:24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魏列奇

  长面是白银水川镇和榆中青城镇这一带过年时候的主要餐食,擀长面曾是这里每家每户准备过年的一项浩繁的年事。

  在我年少时,一到腊月,母亲老早就用蓬灰水在一个大盆里把面和好了。腊月里我接受的第一个任务,就是上门去请人来帮忙。每天晚上,一个庄子里,总有几家要擀长面,每家都要赶在小年前把过年的长面擀好。因此,帮忙的人得提前请到。尤其那几个切手,各家都争抢不过来呢!

  每年我家擀长面的夜晚,母亲老早就把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炉火生得旺旺的,炉子上烧一壶水,煮一壶茶。把夜宵花馍、馒头蒸好,把水果、水杯洗干净,把洗手盆、香皂和新买的擦手毛巾都准备好了。那是一个热闹的夜晚,也是我在热闹中感受喜悦的一个夜晚。

  晚饭后,帮忙的人们陆陆续续来了。她们都是自带工具,腋下夹着用报纸包裹着的像电脑屏幕大小的砧板;手里提着或一二尺长的擀面杖,或一把切面刀。

  我家的房屋是条城地区的老式民宅,一排五间北房,两间主房(也叫上房);上房内一个大土炕占了房间的一半。炕沿一座火炉子两旁是两个站在地下和面人的位置,她们从大面盆里撕下一坨面,在大砧板上翻过来倒过去地揉。我母亲说:长面要擀好,首先得把面和好,把面揉得服服帖帖,没有一点儿脾气,擀面的人才能擀出纸一样薄的面。靠窗户,靠柜子,靠侧墙,一个挨一个坐了三列人,她们每人前面铺一张黑纸,纸上放上小砧板,或擀或切,就这样开始了。

  “薄擀细切”,是一项基本功。无论是擀的切的,都是具备这一素质的高手。和面的人把一团面和好后,再分割成一小团一小团,丢在面盆里。炕上坐的擀面人顺手拿起一团面就在自己的小砧板上擀起来。她们把面团擀开,再缠上擀杖,双手掌一边滚动着缠着面皮的擀杖碾,一边按摩着面皮从内到外擀;擀到面张边儿时再从外到内急收,循环往复。给我的感觉是收放皆应手,将进还返巧来往。搓擀一会儿要把面张全部摊开时,她们抛开缠在擀杖上面皮边儿的那个动作干净利落。那个操作,是讲究技巧的——好像是把擀杖急速向前向后滚动几圈,当滚到面边儿处于擀杖顶部且边儿朝里时,再向外用猛力滚动擀杖,把面皮边儿飞快地抛开,然后倒转擀杖向后拉开面张,展开的面张有明显的对角。继而转换对角,将展开的面张再缠上擀杖,开始又一回合的滚动摩擦。最终,将面张擀成四方四正、纸一样薄厚一致、提起来能透出擀面人脸面,就算是达标了。

  切面比擀面快。切手切面时先在面张上撒上干面后,将面张折叠。然后左手轻轻抚摸着折叠的面张,以准确均匀的竞走般的速度,急切地向左移动。右手握着切刀把,刀面紧贴左手叠着的拇指和食指,骏马奔驰般地跟进,只听“哒哒”响声急,后退的左手测量着丝毫,如仪器般的毫厘不爽。几位切手拉着家常,眼睛彼此交流着思想,但丝毫不影响手下的工作和速度。

  切完一张面后,一把从左到右将面丝儿拦腰提起来,抖几下,抖落干面,抖开粘连在一起的面丝儿,将粉丝儿一样均匀的长面放进红漆盘子里。擀面切面的人,讲着满庄子的新闻,喧哗着一屋子的欢声笑语。笑声中春风荡漾,笑脸上洋溢着温暖的乡情。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