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北茶马古道穿越千年的商贸走廊
神秘的北茶马古道穿越千年的商贸走廊
甘肃的茶马遗韵①
牛尾古道附近的申家河。
古道上的马帮。
牛尾古道。
谈起茶马古道,人们总认为这是西南地区的历史文化遗存。但鲜为人知的是,历史上茶马古道的主要分布地不只在大西南的云贵川,在广袤的北方腹地,也存在一条承载千年的商贸古道。
从历史文献资料来看,从四川、云南通往陕甘地区也存在着一条极其重要的茶马古道,即秦蜀茶马古道,这条古道在宋、明、清时期承担了四川、汉中及湖南等地同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及西藏茶马交易的主要任务,也是真正意义上以茶易马的茶马古道。
对陇南至今保留的茶马古道“交通遗存”的探查,我们发现陇蜀道的祁山道、陈仓道、阴平道,在秦陇与巴蜀之间,起着关键连接作用,无论是从经济发展、行政建制或者交通要道而言,在甘肃的丝绸之路线路中均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
1 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茶马古道是中国西部经济、文化、民族和宗教交流的走廊,是一条人文历史最丰厚,自然风光最壮观的旅游线路,是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因而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2010年6月,国家文物局和云南省政府共同举办的“文化遗产保护普洱论坛——茶马古道遗产保护”会议,达成了“普洱共识”。该共识以“西部地区”取代“西南地区”,虽仅一字之差,却无疑是对西北作为茶马古道发源地的承认与确定,是国内学术界胸怀的拓展和理性的回归。“普洱共识”发展和完善了“茶马古道”的概义与内涵: “茶马古道是中国西部地区以茶马贸易为主要内容的古老商贸通道。它以川藏道、滇藏道与青藏道为主线,辅以众多支线,构成庞大的交通系统,穿越滇、川、藏、青、甘、黔、陕等省(区),连接南亚、西亚、中亚和东南亚等地区……”
自从东汉王褒所著的《僮约》中有“武都买茶”的文献记载之后,当代著名史学家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中也指出:“武都地方氐羌杂居,是一个对外的商市,巴蜀的茶叶集中到成都,再运到武都,卖于西北游牧部落,故成都和武都都是中国最早的茶叶市场。”
陇南历史上就是南下四川、陕西,或者西进青海、西藏地区的必经地带,是茶马贸易的主要地区之一,与“茶马古道”文化线路有关联的文化遗产自然就很丰富。历史上在茶、马运输交易过程中来往所经的陇蜀道的一些道路,自然就是“茶马古道”的主要路线。
2 农耕之“茶”与游牧之“马”
陇南地处农耕与游牧两大文明的过渡带上,因而是农耕之“茶”与游牧之“马”贸易的窗口与通道。陇南的茶马古道依托陇蜀道,主要有两条主干线路:
南线为阴平道。阴平道早在汉晋时已经是阴平郡境内之陇蜀通道。阴平道南起成都,经江油、平武、青川、碧口、文县、武都、宕昌、岷县、卓尼,直达临潭(古洮州),同时,碧口到成都还有经白水、昭化的水路。
北线为祁山道。祁山道见诸历史,始于《尚书·禹贡》。其中写道,当时的梁州各地(秦岭以南的陕南、甘肃陇南、四川)通过祁山道往来交流,各地贡品经嘉陵江、渭河运达中原。
另外,祁山道往北进入草原,向南则连接金牛道进入四川,祁山道便成为一条沟通川蜀与西方的丝绸之路,在汉代十分繁荣。
唐代之后丝路中断,祁山道的地位随之下降。不过,茶马贸易开始活跃,这里成为茶马古道青藏线“唐蕃古道”的一部分。这一直持续到清代乾隆年间“边茶贸易”代替了“茶马互市”,祁山道也渐渐淹没在茫茫史迹中。
祁山道的支系较为庞杂,大致线路从天水开始,经平南、盐官、祁山、石堡、汉源、石峡,到达纸坊,一路从望关到达长坝,或经白马关、窖坪、略阳,到达汉中(此道又称散关道);或经黑马关、咀台、岸门口、铜钱、阳坝、燕子砭,进入四川;还有一路经成县、栗亭、徽县,然后与嘉陵道相接,沿青泥道或白水路直下陕川。这两条主干线路之间又有诸多支线相连,形成庞杂的交通网络。
在祁山道支线牛尾故道仍然可以看到茶马古道的古韵。
牛尾关位于礼县沙金乡牛尾村,地处西汉水下游支流清水江源头之一的沙金河与申家河交汇处,东邻西和,西接宕昌,南连武都,北近岷县,是通往古临洮、羌中及陇蜀的古道要冲。而与其相依存的“牛尾古道”,可追溯到羌人政权“宕昌国”和氐人政权“仇池国”时期,到宋金对峙时期因为“茶马互市”而兴盛,最终成为陇南茶马古道的重要支线。
3 牛尾古道
牛尾村四面环山,沙金河与申家河在这里交会,然后从山间流出,形成一个不大的河谷地带。河流将谷地一分为二,一边是陡峭的山崖,一边村庄依河而建,小而精致。
在村口,我们在一块指示牌前停了下来,牌子上指示着两个方向,其中一个是申家河的方向,另一个是牛尾、沙金、白河三个村子的方向。通向牛尾这边的三个村子的方向,是下四川的方向。
这条路就是曾经的牛尾古道,人们就是通过这条路去往四川。也就是由这里开始,我们的双脚便真实地踏在了牛尾古道之上,我们要用双脚亲自去感知这历经百年的古道,去感知曾经这里队队马帮经过时留下的驼铃声声……
在古时,曾经这里的水势很大,两边的群山下切,峡谷地带根本没有可以行走的平坦道路,工匠们只能在峭壁之上,依着山势,开凿出一条刚刚供行旅和马帮通行的栈道。
虽然“牛尾古道”早已被覆压在省道208线礼武段及乡村公路之下。但还是留下了少量的遗存。我们先去一处名叫楜梯崖的山崖。从村路上折身上山,然后在藤蔓滋生的山坡上寻找。去看残存的一小段牛尾古道。上至山坡,一块高约半米的石碑在草丛中若隐若现,走近了细看,碑上的文字有些已漫漶不清,很难辨认。
《牛尾关楜梯崖路碑》讲述了一段修桥补路的故事:“牛尾古道”的建成,既方便了茶马交易,也方便了当地老百姓的往来通行。但至清初,因年久失修,“牛尾古道”钟汤坝(今钟滩坝)至楜梯崖段的道路坍塌,交通受阻,给人们的生活和经商通行带来了极大不便。为此,当地马帮富户张赟、贾氏夫妇独家捐资,发动众乡民,从清康熙四十九年开始,用六年时间重修了这段古道。
顺着石碑旁的羊肠小路,继续向着山崖深处走去。我们踩着这些历经几百年留存下来的石阶,一步步慢慢地走下山崖……
文/图 奔流新闻·兰州晨报记者 刘小雷
- 2024-12-25文化惠民添活力 乡村振兴谱新篇——金昌市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综述
- 2024-12-23百年视野下的马家窑遗址与马家窑文化
- 2024-12-20甘肃这些“共和国印记”见证物你见过吗?
- 2024-12-20【文化】破圈而出 甘肃戏曲传承“更有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