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陇原史话 >> 古风民俗

【重推】 一部生动的黄河文化图像志

2024-11-20 08:58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黄河河曲景观 资料图

  贾莉 张莉

  对于华夏儿女来说,黄河不仅是一条地理之河,更是一条人文之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要保护弘扬黄河文化,传承好历史文脉和民族根脉。有鉴于此,读者集团甘肃文化出版社重点打造了《黄河历史图谱》(全10册),用心勾勒出一部生动的黄河文化图像志。本书于2024年11月正式面世。

  该书按照黄河自西向东的流经路径,收录了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七省(区)的多种地方志,并依所辖区域的行政划分和版本时间先后进行排序,收集整理各方志中有关黄河流域的重要历史地理类、图像类文献160余部,精选其中有关黄河的历史图片计3884幅,如《(嘉庆)长垣县志·图考》《嵩山志·图说》《河源纪略·图说》等,汇为一编。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脉,自西向东绵延几千里,先后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和山东九省(区),最后由山东的垦利注入渤海。黄河呈“几”字形,全流域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全长5464公里。伴随着大河一路而来的,不仅是流淌的河水,还有一脉相承、璀璨的中华文明。中国历史上的“七大都城”,其中四座(安阳、洛阳、西安、开封)都坐落在黄河流域。黄河之于中国已不仅仅是一条自然之河,更是一条文明之河。黄河孕育的中华文明,悠久、绵长。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中,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是中华文明演进与繁荣的历史见证。其中,有关黄河、黄河流域的文献则成为解读中华文明数千年绵延不竭的重要“生命密码”。这些文献中包含的丰富图片与文本相映成趣,图形化地呈现并丰富了黄河的“历史记忆”。

  图谱是将复杂的事物用具体的图形、表格、谱系表现出来,按类编制的图集,包括地图、历史图谱、文物图录、人物图像、地理表谱、职官表谱等。在中国,先秦时期就有了关于“图”的记载。最早见于文献的地图,约为《尚书?洛诰》中记述的洛邑地图。《周礼》“……若以时取之,则物其地,图而授之”,就是讲管理矿藏的官员绘制矿石产地地图。《管子》第二十七篇专以“地图”为名,谈及军事地图。秦始皇曾将全国地图收集起来,后刘邦又将其收藏并加以使用。对此,班固在《汉书》中曾两次提及。汉武帝时,“舆地图”开始作为术语出现。隋唐时期,舆图制作有所发展,国家以政令的形式要求全国各州定期造图呈送中央政府。西晋时期,裴秀总结秦汉地图法,提出“制图六体”理论,为中国制图学奠定了科学基础,他也被英国学者李约瑟誉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作为一种正式体例,图谱始于宋代郑樵所撰《通志》。郑樵将传统的艺文志分为艺文、校雠、图谱、金石四略。他认为天文、宫室、城筑等十六类书必须有图,“有书无图,不可用也”(《通志?图谱略?明用》),非常重视插图在图书中的作用。宋时刊刻的《礼书》《乐书》《营造法式》等书中均有插图。

  宋代专门描绘治河工程的地图已散佚,现今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河工图是元代王喜的《治河图略》。该书首列六图,其中《治河之图》属典型的黄河水利工程图,此图也被视为明清河工图的渊源。元明二代,图谱的应用更为广泛,类书、小说、兵书、农书等,无不附图。明万历间章潢所编类书《三才图会》,开篇即为《古太极图》。明清时期,水利著述、河臣奏章等水利文献丰富。由于地图可以较为直观地反映河工水利措施,明清两代通过制图来说明河工水利工程已成为水利著述的基本定式,河臣奏章也必须“具图以闻”(《明史?河渠志》)。如明代王琼《漕河图志》、潘季驯《河防一览》,清代靳辅《治河方略》、麟庆《黄运河口古今图说》等,多配有地图。清代崇尚朴学,图谱不受推崇,总体数量较少,但在官修图书中,图谱被大量使用,如《古今图书集成》《皇朝礼器图式》等,所附图甚丰。近代,图谱类图书仍不丰富,但以鲁迅、郑振铎等为代表的学者对于图谱的价值却有着较为深入的认识。鲁迅、郑振铎曾合编《北平笺谱》《十竹斋笺谱》,郑振铎编纂的《中国历史参考图谱》更成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部系统的历史图谱。

  有关黄河的历史图谱文献中,方志中的图谱因体系性、地域性、纪实性等特征,为后人了解黄河与黄河流域的地理变迁、行政沿革等提供了基本的史料。方志图谱,就类型而言,主要包括舆地图、星象图、名胜图等。方志中的舆地图,一般多为该地区行政区划图,有的也含山川形胜图等。此外,官署、城池、学宫、书院、寺观、古迹、园林等都是方志所绘内容。黄河方志图亦是如此。除方志外,地理山水、河防、艺文等文献中也包含有丰富的黄河图谱史料。山水类文献中的黄河图主要为黄河流域的山水图考、名胜图说等。河防类文献中的黄河图则侧重河防,历代河图、变迁图、治理工程图等是其主要内容。诗歌、游记等艺文类文献中的黄河图主要为黄河游览图、风景图等。这些文献既客观地记录了黄河及其流域的发展变迁,又体现了古人对人与环境关系的历史思考。

  就古代图谱而言,目前学界还缺乏系统性研究,应用范围也十分有限。研究者仍多孤立于字面研究,而忽略了图片价值。除应用较多的考古学外,古代图谱在其他领域还有较大的研究与应用空间。黄河历史图谱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其在地理、水利、人文等方面的应用价值和研究价值还需深入挖掘。基于此,《黄河历史图谱》一书的编纂、出版,即是希望利用可视化图像和地学信息图谱等理论来更加直观地表达和挖掘古代文献中所含黄河及其流域图谱的现代价值。本书的编者是文化学者袁晓聪、山西省黄河文化生态研究院院长李文,通过博采中国古代典籍中的黄河相关文献、典籍,精选其中有关黄河的历史图片3800余幅汇编成谱,是对黄河历史图谱的首次汇编整理。《黄河历史图谱》收图全面,装帧形式精美,展现了黄河文明作为中华民族重要文明支柱的历史地位和灿烂成就,有利于读者生动立体地认识黄河、了解黄河、感知黄河、热爱黄河,更好地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本书出版的特色如下。

  第一,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可为黄河文化以及相关历史研究提供直观、形象且珍贵的一手资料。黄河的历史变迁复杂,通过图谱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时期黄河的河道走向、流域范围、水利工程等具体情况,帮助研究者更准确地理解黄河的演变过程,从而深入探究黄河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脉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填补黄河历史研究中图像资料整理和出版的空白,为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以往的研究可能更多依赖文字文献,而图谱的出版可以与文字资料相互印证、补充,推动黄河文化研究的多元化和深入化。

  第二,具有较深远的文化传承意义。黄河文化以其强大的文化向心力和凝聚力,促进并引领着中华文明的多元化发展。《黄河历史图谱》以图像的形式生动展现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有助于弘扬黄河文化,传承历史文脉。本书的出版可以让广大读者更好地了解黄河流域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本书为读者认识、了解黄河流域各地区历史地理特点及其发展变迁提供了重要依据,是研究黄河流域发展与历史变迁的重要参考书。期望本书能够为持续完善黄河流域生态大保护大协同格局等提供史料参考与历史借鉴,为传承黄河文化、延续历史文脉,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黄河历史图谱》(全10册),袁晓聪、李文主编,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