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湾汉简:再现两千年前河西汉塞戍边生活
或合称“书记”“尺记”。我们这里所说的私记即私人信件,是相对于河西汉简中大量的官府行政事务往来的公文书而言。
河西边塞吏卒的生活状况在私人书信中有不少生动的记载。河西地区干燥少雨,风沙频繁,夏季日照强烈,冬季寒冷异常,这种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对于从温暖湿润的内郡迁徙而来的戍卒影响较大。他们往往由于不适应这里的气候而生病。在河西汉简中有大量关于戍卒生病的记载,这其中应该有不少是由于水土不服而生病。
汉简载有“一名,单衣受寒……汤药置□中,加沸汤上□汤不可饮”(136.40),简文所述与服药治病有关,“单衣受寒”意指因着衣单薄而受凉,此种病症在汉简中多称作“伤寒”“伤汗”“疾温”等。戍卒私记中多有“甚苦塞上暑时”“足衣强食”“慎塞上”“始春不和”之语,尽管多为问候亲朋好友的客套话,但言语之间实亦表达了对远赴他乡的亲朋的关切之情。
在河西边塞服役戍卒的私记中,就谈及到生病之事,如私记所载:“兄行弟病语者幸为”(34.7A),大意是兄对弟生病的关切之情。“[敞伏地,君卿足下善毋恙][病甚困属少耐行……以事,敞叩头叩头,幸”(64.25A/B),该信中提到病得比较重,且行动已不便,言语中流露出对对方生病的担忧之情。“母病困,命在旦夕,愿君以禹,故令况乘故鄣宜先”(EPT44:34),信中述及母亲病得严重,命在旦夕,其担忧之心跃然简上。
河西边塞大量的戍卒来自全国各郡,他们万里跋涉,历尽艰辛到达西北边地,或戍边或屯垦。这里一年四季狂风漫卷,飞沙走石,夏天炎炎烈日,酷暑难当,冬季冰天雪地,寒冷彻骨。对于边塞苦寒的生活,戍卒们自然会在书信中向亲朋讲述。如私记中多有“甚苦塞上暑时”之类的话语,就是戍卒们的切身感受。初来乍到的戍卒,他们面对的是一个生活习惯社会风俗完全陌生的环境。“远客未晓习俗,不便”(2348A)道出了一个背井离乡,远赴西北服役士卒的愁绪。作为一名异乡而来的人,一时难以明晓河西边塞的风土人情,自然会面临不少的困难。“伟卿足下毋恙,叩头,闲者起居无它,甚善。……骍北尹衡叩头,塞上诚毋它可道者”(73EJF3∶127A/B),这是尹衡写给伟卿的一封信。信中多是尹衡对伟卿的殷勤问候,“起居燥湿”“强饭厚自爱”“慎春气”等,都是汉时书信中寻常问候习语。伟卿可能是尹衡老家之人,尹衡则在居延戍边。尹衡在信里说:“塞上诚毋它可道者”,道出了河西边塞的枯燥乏味。
对于远戍边塞的戍卒,思乡在所难免。在汉简记载的书信中戍卒们往往以寥寥数语表达出对家乡亲朋的浓浓思念。
汉简中的贳买(卖)契约
边塞的经济活动比较活跃,由于地湾地区处于军事塞防要地,其经济活动就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像贳买贳卖这种经济活动,既属于个人行为,同时又受到当地官府和军事系统的双重管理。
贳买贳卖是一种赊贷行为。赊买行为必然有债务关系存在,因此赊买赊卖双方需要口头约定或立契约来明确双方的责任。河西汉简里有不少债名籍,所谓债名籍即指“索求负家偿物的名籍”,内容包括债权人的身份、姓名,债务人的身份、姓名及所债物品、价钱等。边塞地区的贳买贳卖活动中交易最多的物品是各类衣物。
贳卖行为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凡卖物者多为内郡人,买物者常为鄣塞之吏,而鄣塞吏以名籍观之,率为边郡人;二是官衣赋与私人者,亦得售卖;三是卖衣物亦署券,且有人保证之;四是保证者酬质为沽酒二斗,二斗之酒价为十钱。边塞所存在的大量贳买贳卖活动与其社会特点密不可分。
地湾城属居延遗址的一部分,而居延一直是一处控扼南北的军事塞防重地。从汉武帝开拓河西至东汉建武初期,中间还经历了新莽以及窦融保据河西等重要时期。居延地区实际上一直是先后被中原王朝统治者和保据河西的窦融军事集团等作为一个重要的军事塞防区域而经营。居延县府各级地方机构的行政设置体系建立在军事塞防体系之上,居延县府机构的行政事务处理最多的为居延边塞的军事机构服务,即是说,居延边塞的社会是以军事活动为主要特点的军事管制区。
居延地区的经济活动、生产建设、人员构成、商贸往来等都与军事有关联。贳卖贳买的经济行为就是居延经济交换活动军事化管理最为明显的例证。但凡在居延地区生活的屯戍吏卒和编入居延县各乡里的户籍民众,以及不远千里辗转来到居延地区的内郡人,如车父、就人等,都或多或少要与居延地区的军事机构和军事塞防吏卒人员打交道。居延地区军事机构和县府对戍卒的衣、财物进行严格的买卖管理,一方面可以有效控制戍卒将官府分发的衣物等用品私自卖给他人获利,另一方面戍卒通过官府出面进行贳买贳卖可以保护贳卖者能收到买方赊欠的钱财。
汉简中记述的地方传统民俗
由地湾汉简记载可知,中原内地的择日禁忌日书在河西边塞颇为流行,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风气密不可分。
西汉后期,随着从中原内郡移民到河西的人员不断增加,中原的一些禁忌观念也随之在河西地区流布扩散。择日禁忌在河西地区的流布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历日中的各种择日禁忌是由国家统治阶层掌控,不但中央朝廷设有专门的机构专职人员从事这项工作,每年颁历日正朔时,在历日上会详注上择日禁忌条目,并由地方官员向乡里中的胥吏和百姓进行倡导。日书中神煞众多,择日原理复杂,对许多目不识丁的老百姓来说,让他们掌握这些择日的算法并不现实,对于老百姓来说,他们只需要知道某日需要禁忌什么,宜于做某事即可,而这需要县及乡基层的吏员及时通告百姓。
在河西汉简中遗存下来的众多日书简文,并不是普通的屯戍吏卒日常习字或抄录的,都是由基层具有文化书写水平的文职人员抄写而成。可以这么说,除国家的行政法令外,在历日中具列神煞和宜忌等条目,也是官府控制民众日常生活生产和精神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
社是土地神,社祭与农业生产关系紧密,其祭社神的主要目的是祈求风调雨顺,来年有好的收成。古代社祭有着久远的历史,早在商代的甲骨辞中就已经有关于社祭的记载。在西周时期则有邑、里社祭之分。到汉代时期,社祭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朝廷、郡国、县、乡各级政府皆有社祭活动,在地方基层里也组织有民间社祭活动。在河西边塞屯戍地区,社祭也是一项重要的祭祀活动,这在河西汉简中有不少记载。
从汉简记载来看,社祭也是边塞驻屯地区最重要的祭祀活动之一。边塞之所以把社祭作为一种重要的祭祀活动,其主要原因在于祈求屯田能够取得很好的收成。西汉时期以农为本,而社祭仪式是对农业在社会中的基础性地位的认定,居延边塞有大型的屯田等农业生产活动,地湾城是居延地区重要的组成部分,故在居延地区有社祭是自然之事。这里的社祭活动每年都由郡县负责官员专门发文,具体安排社祭活动。
不同级别的社祭有不同的祭品,如《续汉书》志第九《祭祀下》载太社之祠用太牢,郡县用羊豕。地湾汉简对社祭的供具也有所记载,如汉简“祭祠具:鸡一,黍米一斗,稷米一斗,酒二斗,盐少半升。”(10.39)可知,肩水候官举行社祭时是以鸡、黍米、稷米、酒、盐等物为供物。汉简中也有不少其他鄣隧出土的有关居延边塞举行社祭活动的祷辞、祠令、通告、举办方式等简文记载,这些简文可与地湾汉简记载互为补充,充分说明在当时包括肩水候官在内都要定期举行社祭活动。
汉简中所见疾病和医疗保障
地湾地处边塞,气候干燥,夏季酷热,冬季严寒。长途跋涉而至西北边塞服役屯戍的戍卒,初来西北边塞必然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稍不注意就会生病。从地湾汉简的记载可知,西北边塞屯戍吏卒常患的疾病主要是伤寒、寒热、温病、肠澼等。此外,还有劳作中不慎摔伤、闪腰导致的外伤,这些在地湾汉简中都有明确的记载。简文对戍卒所患疾病的症状也有详细而明确的记载。
在西北边塞有着较为完善的医疗管理制度。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居延地区屯戍组织中有完善的医疗机构和配套设施,西北边塞的军事防御体系为都尉府—候官—部—隧四级机构。从汉简记载来看,都尉府和候官这两个级别较高的部门中设置了专门的医疗机构,并有相应的医疗配套设施,建立了完善的医疗管理制度,部和隧机构要定期上报戍卒生病、请销病假等基本情况。在居延边塞各级机构中配备有常用医疗器具和药物,这些常用医疗器械和药物用于日常吏卒疾病治疗和紧急战斗中吏卒伤病的紧急治疗救护。在西北边塞,医用器具和药物是需要严格管理的,上级部门会定期检查。
总的来看,居延地处西北边境,汉王朝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机构建立的行之有效的医疗保障体系,最大可能地保障了居延边塞屯戍吏卒的生命健康。完备的医疗管理制度能避免因疾病和病亡因素造成屯戍劳作人员大规模减少,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对于维系边塞军队的战斗力,对于稳定居延边塞屯戍吏卒的军心等方面都是行之有效的。
汉简中记述的常见阅读书籍
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家思想,经过一系列举措使儒家思想成为国家的正统思想。武帝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六经即《易》《诗》《书》《春秋》《礼》《乐》。但实际上自西汉以来,《乐》实无存,只有五经,故西汉所谓表章六经者,实皆五经,所立博士亦只有五经博士。从居延地区出土的《论语》和《论语》类简文来看,《论语》虽然在汉代未入官学,但《论语》作为儒家重要的经典著作,在汉代却是上至皇家太学下至民间私学都必须诵习之书,为传习六经的入门之学。在汉代民间普及的程度和范围是五经所不及的,而且两书在对汉代民众的文化道德教育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超过了五经。《论语》能够在居延边塞地区习见并不是偶然,而是自西汉武帝以来尊崇儒家思想的必然结果。
汉代以孝治天下,自上而下,对《孝经》非常重视,是进行童蒙教育的必备教材。在河西边塞地区发现有《孝经》断简残篇,可以说明《孝经》在当时的普及之广。清人王鸣盛在《蛾术编》卷一中曾经指出:“《论语》《孝经》皆记夫子之言,宜附于经,而其文简易,可启童蒙,故虽别为两门,其实与文字同为小学。小学者,经之始基,故附经也。”按此说,我们也可以认为在河西边塞之所以出现书有《论语》《孝经》的残简,是因为汉代除了以《苍颉篇》《急就篇》为识字写字的主要教材外,《论语》《孝经》也是习字的教材。
甘肃出土汉简中的3161枚地湾汉简,既是珍贵的历史文物,又是未经后人改动过的原始文献。它们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承载着古代的厚重思想和灿烂文化。这些地湾汉简不仅是研究两汉时期西北边塞的政治制度、军事塞防、历史地理、邮驿交通的重要文献,也是研究汉代丝绸之路的民族关系、中西交流、生产经济、教育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第一手材料。今天,我们对于简牍的研究从未止步。这些珍贵的历史遗存都有待于进一步去认真整理和深入研究,以期能充分揭示地湾汉简的丰富内容和重要价值。
- 2024-11-01【走近丝路文化长廊】“彩陶之乡”映照中华文明之光
- 2024-10-21守好文化根脉 打造文化品牌——敦煌市加力保护传承弘扬敦煌文化
- 2024-10-14穿越300年历史烟云,寻找倾覆的永宁故城(上)
- 2024-10-08“展”出去的敦煌文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