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古为新向未来 ——专家热议数字化时代下文物传播利用创新
8月19日,游客在湖南博物院博物馆公园选购漆盘模样的湖南大辣条。新华社发
新华社记者 张格 刘芳洲
数字化时代下,沉睡的文物如何“活”起来?科技如何为文物保护与研究注入新的活力?“文物+”又有怎样的发展空间?
8月18日至19日,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湖南长沙召开。来自学术界、文化界、科技界及传媒界的专家学者和行业代表,围绕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科技赋能文物传播利用等话题展开交流。
多位专家表示,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快速发展,深刻改变了文物传播和利用方式。新技术、新理念下,记录过去、映照当下、启迪未来的文物,正不断走出“深闺”、走近观众,穿越时空、融入当下。
“如今很多人走进博物馆,借助AR眼镜等设备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苏州和云观博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CEO杨晓华说,科技为沉睡千年的文物插上翅膀,让历史活起来,拉近了博物馆与观众的距离。
博物馆承载着历史记忆,是各国的文化基因库。国际博物馆协会亚太地区联盟主席安来顺说,如今,中国博物馆界在国际交流中更加成熟,正努力成为全球博物馆事业发展的积极参与者和有价值的贡献者。
“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重塑了人们与历史对话的方式,为博物馆的数字化转型注入强大动力。”在18日举办的文物传播利用创新论坛上,一位专家展示了他的声音经人工智能技术处理后,迅速转化为普通话、粤语、英语、法语等,不少观众直呼“太牛了”。
“博物馆之夜”专场活动18日晚在湖南博物院上演。演艺厅里,回荡着激昂的音乐声、字正腔圆的京剧唱腔,这是湖南博物院与湖南省京剧保护传承中心携手创作的马王堆复原动态展《一念·辛追梦》,讲述了辛追夫人教子成才、送子出征保家卫国的故事。
“《一念·辛追梦》融合传统文化、传统艺术与多媒体技术,让马王堆在文化创意、数字技术的加持下,变得更生动。”湖南博物院党委副书记陈叙良说,创新文物传播利用,是实现文物价值最大化的重要方式。近年来,湖南博物院积极拥抱变革,推动文物数据资源在阐释传播、保护修复等场景中得到应用。
今年5月,在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加持下,沉睡多年的“辛追夫人”以数字人的形象亮相。湖南博物院相关负责人说,数字时代下,文化遗产正由“静态保护”转向“动态传承”,延展了文物的创新发展空间。未来,湖南博物院将继续深化跨领域合作与交流,探索文物活化利用的更多创新路径和模式。(新华社长沙8月19日电)
- 2024-08-23【溯源甘肃】寻迹陇东南
- 2024-08-16古韵长城 壮美雄关
- 2024-08-19浓缩方寸之间 传播敦煌文化——写在《莫高窟(二)》特种邮票发行之际
- 2024-08-16【陇上非遗】唱起那古老的歌谣——乞巧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