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甘肃】敦煌历史上的西汉金山国
【溯源甘肃】
敦煌历史上的西汉金山国
莫高窟第156窟《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金山国国主张承奉画像
敦煌壁画中的曹元忠供养像
莫高窟第98窟曹议金家族女眷供养人像
《归义军衙府酒破历》
甘肃日报特约撰稿人 杨永生
敦煌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公元400年,东晋十六国时期,李暠在敦煌建立“西凉国”政权,存续两主22年。500年后的公元909年,敦煌人张承奉建立西汉金山国,存续5年时间。一个地处河西走廊最西端的边陲之地,先后建立两个地方封建割据政权。而敦煌西汉金山国的史料记载十分阙略,幸赖敦煌文书的发现和敦煌碑铭的考释,敦煌学家悉心将其钩稽连缀起来,西汉金山国的史事逐渐浮出水面。
西汉金山国的建立过程
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年底,安史之乱爆发,这场肇始于东北地区的以粟特胡人为首的叛乱,给大唐帝国以沉重的打击。吐蕃乘唐朝西北边军东调平叛、边防空虚之机,蚕食吞并了陇右、河西地区和西域。唐贞元二年(公元786年),敦煌作为河西地区的最后一个重镇,在经历了长期抵抗斗争之后,最终沦陷于吐蕃。吐蕃统治敦煌期间,民族矛盾与阶级斗争十分突出,激起了河陇民众的激烈反抗。公元791年,以驿户氾国忠、张清为首的敦煌汉人揭竿而起,攻入敦煌城,杀死了吐蕃节儿。公元842年,吐蕃末代赞普达磨被杀,吐蕃国内大乱,军阀混战。公元848年,沙州敦煌县神沙乡信义里人张议潮率众与陇右嗢末相联合收复了敦煌,敦煌重新回到唐朝的怀抱。从此,敦煌进入了归义军统治180年的历史时代。敦煌地区建立的“西汉金山国”,就发生在归义军统辖敦煌的历史时期内。
在唐朝军队收复陇右三州、七关之前,敦煌土豪张议潮(公元799年—872年)就已在河西走廊掀起了反抗吐蕃的斗争。公元848年春夏之交,张议潮一举收复沙、瓜二州,之后陆续攻克河西肃、甘诸州。收复肃州后一首题为《酒泉太守》的诗称“控御西陲静,封侯贺圣年”;另一首题为《酒泉》诗云“建康碛外酒泉城,御史新收伫甲兵”。张议潮的历史壮举,在《张淮深变文》中赞道:“河西沦落百余年,路阻萧关雁信稀。赖得将军开旧路,一振雄名天下知。”公元850年,张议潮又收复西域东部重镇伊州,并派人奉表函入京献捷,归顺唐朝。对唐朝而言,张议潮收复河西是逐蕃归唐的重大历史性事件。
公元851年,唐朝敕建归义军节度使,任命张议潮为节度使、十一州观察使、沙州防御使。公元853年,大概是归义军迅速扩张的势头引起了唐廷的猜忌,唐宣宗遂征召张议潮之兄、时任沙州刺史的张议潭入朝为质,这一举措拉开了唐廷与归义军之间矛盾的序幕。公元861年,归义军历经3年艰苦卓绝的战争终于收复凉州,张议潮因此被唐懿宗加授检校司空,食实封二百户。公元863年,唐廷将河陇地区析置为秦州节度使、凉州节度使、瓜沙节度使,张议潮统领的归义军节度使改称为瓜沙节度使,辖领州数也由原十一州降至沙、瓜、肃、伊、兰、岷、廓、西等九州。
公元866年,在京“先身入质”13年的张议潮之兄张议潭去世。公元867年,张议潮被唐廷征召入京,其侄子沙州刺史张淮深代守藩镇。尽管张议潮在唐廷身遭软禁,但唐懿宗仍让他遥领瓜沙节度使,以达到控制河西地区的目的。从公元867年开始,代守藩镇的沙州刺史张淮深即“修文写表,万遍差人,涉历沙碛”,经历了曲折的向唐廷请节的过程。公元872年,张议潮卒于长安。在此后16年的时间内,张淮深多次遣使入京,请求授予节度使旌节,但唐廷迟迟不授。
公元874年—879年,张淮深在苦苦经营沙州的同时,再度派索勋举兵打败嗢末收复了凉州,取得了“乾符之政”的功绩。公元888年10月,唐廷终于授予张淮深沙州节度使、沙州观察处置使的旌节。公元889年,唐廷又设立河西节度使,翁郜出任节度使,主管凉、甘、肃三州,以加强对河西东部地区的统治。张淮深励精图治河西地区,其权威不但没有被唐廷认可与强化,反而削弱了他的藩帅权力,进而导致他在家族内部权力斗争中失败。
唐廷虽然设立了河西节度使,实际上仅控制了凉州。此时的甘州被回鹘人所占领,建立了甘州回鹘国。肃州为龙家、通颊、达票、羌族所据。加上唐朝末年朝廷衰弱,唐廷对河西走廊的统治已是日薄西山。
公元890年,张淮深被杀,张议潮的儿子张淮鼎上台执政。公元892年,张淮鼎去世,张议潮之婿索勋篡位。张淮鼎在位时间短暂,尚没有得到唐朝的正式任命。而稍后篡位上台的索勋,在当年九月即被唐朝正式任命为河西道归义军节度使,“归义”军号得以恢复。
公元893年秋,张议潮的第十四女、李明振遗孀率领诸子剿灭索勋,扶持张议潮的孙子、张淮鼎的儿子张承奉上台,仍然沿用“归义”这一军号。但实际权力仍掌握在李明振家族的李氏诸子手中。公元896年,张承奉在本家族势力的支持下发动政变,一举推翻了李氏政权,复辟亲政。公元900年8月,唐朝授予张承奉检校左散骑常侍、沙州刺史、归义军节度使、瓜沙伊西等州观察使。张承奉则自称“拓西金山王”。
公元907年,唐朝灭亡,朱温建立后梁(公元907年—923年),开启了五代十国这一纷扰的历史阶段。五代初,各地藩镇节度使纷纷独立建国,割据一方。公元909年,归义军节度使张承奉闻知唐亡梁兴的消息后,也乘势而为,遂将归义军摇身一变,建立“西汉金山国”,自号“金山白衣天子”,加“圣文神武”之嘉号,成为五代十国之外的又一国。公元911年,西汉金山国在与甘州回鹘的交战中失败,被迫改称“西汉敦煌国”,至公元914年,被曹议金取而代之,重建归义军政权。从西汉金山国建立到西汉敦煌国覆亡,存续5年时间。新、旧《五代史》中仅有“沙州,梁开平(公元907年—910年)中,有节度使张奉,自号‘金山白衣天子’”一句,致使西汉金山国在五代十国的历史鲜为人知。幸赖敦煌文书的出土及大量学术研究成果的面世,使西汉金山国的历史逐渐为人所知。
敦煌西汉金山国,“西”乃言其国所居之方位,“汉”言其国之民族属性为汉族,“西汉”意为西部汉人之国。“金山”意指敦煌西南境的阿尔金山,古代敦煌人把它同城东南的三危山视为护卫敦煌的两座神山。又据传统的五行观念,西方属金,其色白,敦煌又有金地之称,故有金山国之名。
对于西汉金山国国主张承奉,敦煌文书中这样记载:“有大威慧,真俗变行,道俗虔虔,出言无非,三边晏静,万姓仰覆。实邦家之宝,栋梁之才。”在《罗通达邈真赞并序》中亦云:“洎金山王西登九五,公乃倍位台阶,英高国相之班,宠奖股肱之美。”这些记述,显然充斥了溢美之词。为适应新的王国体制,张承奉在礼仪、官职等方面采取了相应举措:建国号、立天子、告天地、建宗庙、封后妃、立太子、建帝京、设百官、改年号。史称其势力强大时,统辖地域范围“西尽伊吾,东接灵武,得地四千余里,户口百万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旧”。
东征西伐的扩张战略
公元909年西汉金山国建立后,国主张承奉雄心勃勃,试图从东西两面开疆拓土,以实现祖父张议潮的遗愿:建立“东取河兰广武城,西取天山瀚海军,扫定燕然□岭镇,南尽戎羌逻莎平”的庞大政权,统治河陇及西域地区的辽阔地盘。“神剑新磨须使用,定疆广宇未为迟。”张承奉登基后即开启了东征西伐的对外扩张之路。
公元909年,西汉金山国发动了对楼兰的战争。战争的原因是“于阗路阻,摖微艰危”,以打通被少数民族控制的丝绸之路南道。西汉金山国派出的先锋将张良真用兵不到半个月时间,便迅速攻下楼兰三城,俘虏蕃相。主帅罗通达率领的主力部队用20天时间又收复两城,取得了“楼兰大捷”。“楼兰献捷千人喜,敕赐红袍与上攻。”描写的就是西汉金山国对楼兰战争的胜利。
张承奉立志要开疆拓土,西汉金山国只有东面与甘州回鹘、西面与西州回鹘发动战争,才能攻取广武城、瀚海军,实现“打却甘州坐五凉”的目标。西汉金山国实行远交而近攻的策略,实施军事战争的主要对象是甘州回鹘,目的是收复河湟地区。
西汉金山国西征取得“楼兰大捷”之后,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对其东边的甘州回鹘、西边的西州回鹘开战。公元910年初秋,发动了“肃州金河之战”,虽在一开始取得了一些小小的胜利,但军事上迅速溃退,甘州回鹘的军队很快反扑到了敦煌。随之“敦煌城周之战”打响,西汉金山国主张承奉亲自披挂上阵,率领所有军队一万多人出城御敌,在城东的千渠三堡一带展开决战。甘州回鹘军队虽没有攻下敦煌城,但西汉金山国也付出了惨重代价。
公元911年,甘州回鹘军队与西汉金山国军队在沙州城东的便桥发生“便桥之战”,结果是甘州回鹘被迫退兵,西汉金山国取得暂时性胜利。公元911年7月,甘州回鹘军队与西汉金山国发起了“敦煌城下之战”,西汉金山国彻底战败,并被迫订立屈辱的城下之盟,甘州回鹘国与西汉金山国结成“父子之国”。西汉金山国亦随之解体,从而更名为“西汉敦煌国”,成为奉甘州回鹘为宗主国的诸侯郡国。
公元914年7月,张承奉被沙州长史曹议金所取代,后者取消了国号,重新恢复了归义军的藩镇建制,仍奉中原王朝为正朔。历史进入曹氏归义军时代(公元914年—1030年),历五世、八主,瓜沙地区保持了长达116年的和平与稳定。
西汉金山国政治制度管窥
晚唐的沙州归义军既是唐朝的一个地方藩镇,又是一个极具独立性的军政集团。归义军政权建立后,在敦煌城内重新恢复了唐前期的州县乡里制度,建立了城坊制度和坊巷称谓,设立文武官吏,按照唐制重新登记人口、土地,制定新的赋税制度。制定宗教政策,公开保护支持吐蕃时期的佛教信徒,恢复唐朝的都僧统制,削减佛教寺院掌握的依附农民。实行新的民族政策,对已汉化的少数民族编入乡里管理,对吐蕃化较深的少数民族仍采用部落形式统治。这些政策的实施,史称“河西创复,犹杂蕃浑,言音不同,羌龙嗢末,雷威慑伏,训以华风,咸会驯良,轨俗一变”。河西地区再度出现了“四方犷悍,却通好而求和;八表来宾,列阶前而拜舞。北方猃狁,款少骏之駃騠,南土蕃浑,献昆岗之白璧。九功惟叙,黎人不失于寒耕;七政调和,秋收有丰于岁稔”的局面。
西汉金山国建立后,实施了中央集权的百官制度和后宫制度。据现有研究成果可知,金山国的三省、六部、九寺等建置并不完整,已知设置首厅宰相2人,设有御史台并由吏部尚书兼任御史大夫,设置九寺中的鸿胪寺负责接待周边少数民族政权首领,设置伎术院掌管典礼祭祀、占卜阴阳、天文历法之事,兼有礼部祠部司的职能。金山国还对瓜、沙军政体制进行调整,设置新城、邕归、寿昌、紫亭、玉门、悬泉“六镇”,与豆卢军、墨离军、玉门军等,有效抵御了外敌侵略,保卫西汉金山国的安全。金山国西伐楼兰获胜后,恢复唐前期在楼兰设置的石城镇。约在曹元忠(公元944年—974年)掌权时,又新增新乡、会稽二镇。金山国设瓜、沙二州,沙州管敦煌、寿昌二县;瓜州管晋昌、常乐二县。敦煌设敦煌乡、莫高乡、神沙乡、龙勒乡、玉关乡、洪池乡、洪闰乡、效谷乡、赤心乡、平康乡、慈惠乡等十一乡。乡一级设知乡官,负责全乡政务,乡下置里正。金山国在中央设立禁军,设金吾卫负责沙州王宫安全。设立神策军负责国主的安全。新设“应管内外都牢城使”一职,负责沙州城池防务。佛教依然是金山国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宗教,金山国为此制定新的佛教政策,政府直接干预寺院的宗教活动,最高僧官都僧统的任免都由节度使推荐,中央政府任命,对世俗百姓出家须有政府批准,世俗权力完全凌驾于佛教权力之上。
金山国建立后按照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建立起一套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但因其僻居河西一隅之地,势力范围仅有瓜、沙二州,因而这一政治制度显得规模小且不系统。金山国根据当时所面临的形势,创设了一些新的机构,使其政治制度又有了明显的地方特色。西汉金山国的政治制度与中唐以来中央政治体制的变化是相一致的。自汉晋以来,敦煌地区先后形成了索、阴、翟、李、张、曹、阎、氾、令狐、阚等世家大族,凭借其政治、经济特权,对敦煌地区的政治与历史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归义军、西汉金山国实际上就是由敦煌大族联合建立的地方政权。家族性是归义军包括西汉金山国政权的一个显著特征,直接影响着河西地区安全和经略西域的战略。
对汉唐大一统帝国来讲,经营河西、西域的边防始终是国家的长远战略。东晋十六国时期,敦煌还建立了西凉国政权,如何经营西域、维护国家边防安全也是西凉国统治者考量的大事。东晋十六国时期,一批敦煌大族及其他河陇民众被迁往西域高昌,在西域撑起了汉文化的旗帜。500年后,唐代敦煌归义军和西汉金山国中的许多敦煌大族中的人物,或到西域各地担任各级官职,或参军建立军功,或流寓定居,演绎出了一部敦煌大族与西域边防的历史大剧。
- 2024-08-07【甘快看】牧马祁连 延绵千年
- 2024-08-07在天水拜谒李广墓,追忆“龙城飞将”
- 2024-08-05【溯源甘肃】东羌校尉与魏晋陇右政局
- 2024-07-22菁华毕出 凸显本地文化 ——评《甘肃历代诗歌选注·兰州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