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陇原史话 >> 陇史钩沉

【古韵甘肃】甘泉太平寺 千年双玉兰

2024-04-01 08:40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古韵甘肃】

  甘泉太平寺 千年双玉兰

  太平寺中的武当玉兰

  邵静

  古城天水风拂杨柳,春意盎然。与藉河畔早春开放的迎春、梅花、连翘、碧桃,一同迎接这个春天的,还有西关古城内自由路盛放的上百株白玉兰。玉兰沉睡了整个冬天的绒荚缓慢打开,白色花苞绽露枝头,宛若身姿绰约的美人,馨香四溢。高大的玉兰树生长在古巷老街,每逢春日,鳞次栉比的古城人家青砖黛瓦,花影晃动,很是为古城增添古色古香、别具一格的春景。

  游人若趁着春光游览麦积山石窟时,途经甘泉镇,如乘兴同游太平寺,可以看到寺院内有两棵高大的武当玉兰,领略其盛开之景。

  武当玉兰,又称武当木兰、湖北木兰、迎春树(湖北),是木兰科玉兰属的落叶乔木,也是我国的特有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国陕西、甘肃南部、湖北西部和湖南西北部等地。其物种起源发端可推至白垩纪的阿普第阶段,是非常古老的被子植物。

  双玉兰所在的寺院曾名为甘泉寺,有着十分悠久的建寺史,因寺内有清冽甘美的泉水而得名,后来所在地行政区划名称为甘泉镇,至今沿用;甘泉寺之名流传广远,而知道太平寺之名者相对较少,现今又恢复太平寺名称,知道的人也越来越多了。据乾隆《直隶秦州新志》载:“甘泉,东南六十里,平地涌泉,东流入永川,其中极盛,旱不竭,冬不冻,土人引以灌田,作寺覆其上,号甘泉寺。”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经历战火流寓秦州的诗人杜甫,曾在离甘泉镇不远的东柯崖谷寄居。诗圣陇上萍踪的诗作中就有:“山头到山下,凿井不尽土。取供十方僧,香美胜牛乳。”(《太平寺泉眼》)可见当时已是颇具规模的古寺,杜甫诗中的太平寺正是此处的甘泉寺。

  生长在太平寺的武当玉兰,经鉴定树龄约为1200年的唐代玉兰。古树生长在寺内玉兰堂左右两侧,相距5米。东侧一株开偏白色的花,高17米,冠幅南北达12米,树干超过两米,需两人合抱才能成围。西侧一株开偏紫色的花,略小于东侧一株,冠幅南北12米,树高16米。两树枝繁叶茂,树冠浓郁。花开季节如烟似霞,当地百姓以为称奇,谓之花王,俗称“甘泉双玉兰”。

  双玉兰每年于清明节前后进入盛花期,慕名前来观花者络绎不绝,春天的太平寺也因花而门庭若市。来到花树下,望着近二十米的蔚然古树,遒劲苍老的树干枝丫间,无数花蕾竞相绽放,如同曼妙万千的玉蝴蝶,在春意盎然的枝头翩翩起舞,人们在花树下久久徘徊,流连忘返,有穿越时空之感。

  因地处西北,又多逢战乱,双玉兰一度沉寂,鲜为人知,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重新发现双玉兰。这还得从一位先生说起。

  1953年7月,由吴作人、王朝文等知名专家组成的文化部麦积山勘察团,邀请当时任职于甘肃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的冯国瑞先生参加这次考察活动。冯先生在甘泉镇,由友人张自振陪同初次游览甘泉寺。游览中,冯先生异常欣喜地发现了两株高大挺拔的玉兰树。

  以冯先生对地方文史考证的热忱和考据学的功底,当即又实地踏勘了庙院后山,即当地百姓称为“寺坪”的台地。眼前是冬夏不竭的一眼甘泉,寺内花木蔚然,正是杜诗中“招提凭高冈”的太平寺所在。此次考察,意外地考证出甘泉寺就是唐乾元二年(759年)诗圣杜甫流寓秦州时题咏的太平寺泉眼所在地。由此,甘泉寺恢复唐太平寺旧称。千年兴废如白驹过隙,而寺院的轮廓至今依稀可寻。

  对于在甘泉的两大收获,冯先生大喜过望。即由张自振按照考察结果绘制太平古寺草图,又邀请考察团专家前往古寺一游。考察团专家观赏花树后亦啧啧称奇,大为赞赏,建议将其生长地命名为“双玉兰堂”。由考察团专家首次命名的“双玉兰堂”沿用至今。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折一支春枝,寄给远方的朋友,以慰思念之情的古之雅事,同样也发生在冯先生和他的朋友之间。从1953年初次发现古树到1961年最后一次重游古寺,冯先生对太平寺玉兰持续关注研究,不遗余力地加以宣传保护。有研究者在天水私人藏家处发现冯国瑞致张自振手札。落款为1955年3月5日的一封信中,曾来信询问“玉兰花苞有多大,山中雪消否?”身在甘泉当地的张自振,次年折取一枝春枝,托人寄往兰州的冯国瑞先生,以慰先生对家乡,对玉兰的相思之情。

  如今,太平寺中的双玉兰,南边的一棵树枝苍劲曲折,宛若盘龙;北边的一棵树枝清秀矗立。两树枝密叶茂,繁花遍枝,清香四溢,美不胜收。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