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甘味”的精气神 ——读“品鉴甘味”文集有感
文字作品要记录时代,就要做到有故事,有看点,有人物,在润物细无声中传递精神力量,捕捉精彩瞬间,用作品汇聚奋斗者的力量。读沈兴国老师文集“甘味”系列美文,特别享受这一过程,先是逐字阅读,随着作者的“甘味”思绪驰骋,领略“甘味”文化内涵,让思想碰撞,引起共鸣。
“甘味”时代脉搏的律动
作家慕明说,真正的创作和阅读带来的自由,可以让他们在任何年龄都像孩子一样,理解世界和自己,它们提供了唤醒的潜力,解开封印的方法和路径。读沈老师的文章就有这种感悟。内心充满对这个世界的敬畏和热爱,世间万物便可以化成溪水从优美的文字中倾情流淌。
作者文章里对“甘味”引经论典,往往从生态物种的一个细节,便诗意地大角度铺展开来。诗经里的诗句,典故里的流传,视野里的现状,生活里的情怀,都是一笔财富,随意地贯穿,恣意地引用,让文字有了魂,增加了可读性。
我是在他的《茵陈独香》里第一次看到这样写茵陈的:春天是采集茵陈的季节,茵陈更是妙手回春的知己。《诗经》“春日迟迟,采蘩祁祁”。这里的“蘩”即茵陈。于是对其医疗功能有了好奇心,连忙发到朋友圈,让大家了解它“秉承初春‘少阳升发之气’,茵嫩、绵软、色灰绿、香气浓,是治疗黄疸、肝炎的要药,被《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小品文不重在写什么,而是怎么写。作者必须潜入生活洞察宇宙,探究造物之妙,要观照世情,细说人生之微,体现深思的品质。
散文虽小,却暗合天地之精神,其尺幅寸笺之内,对立统一无处不在,写作向日常生活靠拢,在意蕴表现上,却表现为追求一种高雅的境界,这便是以出尘的心,写出尘的事,以不俗的笔写凡俗的生活。我想作者写作时并不刻意地拔高与升华主题,而是有深刻的意蕴,从司空见惯的平常事物中发现不平常的意义,真实质朴热爱。
“甘味”礼赞农耕文化的渊源
因为作者怀有深厚的故土依恋,对甘肃风物的一往情深,所以在与“甘味”同行中,能够努力在日常经验层面建立起与社会、与家乡、与友人的联系,在当代人精神生活的千头万绪中找到思想的律动和轨迹,所以故事里连着故事,思绪里扣着思索,碎片中凝结着智慧,用这样的方式为家乡人文世界赋形。
《甘味紫皮蒜,健康好伙伴》一文,作者动情地回忆童年往事“记得小时候,我家乡古浪县土门镇种植的紫皮大蒜专用鸡粪施肥,蒜味辣美诱人,远近闻名。”原来甘肃徽县、民乐、临洮县等地产的紫皮大蒜都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以其个大瓣肥、肉厚汁浓、辣味清香、贮存期长等优秀品质,畅销国内外,成为“甘味”出口主导产品和兰州拉面的重要作料。
农耕文明承载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基本密码,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作者书写“甘味”的过程,即是一次次农耕文化的探源,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乡土文化路。特别佩服作者文字创作的严谨态度,有力有节,有张有弛,收放自如,文章总能触及时效性。乡村的振兴既要塑形,又要铸魂,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新的魅力和风采,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甘味”以物化人讴歌美好
在作者的职业生涯中,经历过许多难忘的记忆。扶贫路上的脚步,乡村途中的小插曲,社区治理协商等等都能唤起一段美好的记忆。《百合花仙子》说的是兰州百合风采,作者话题妙转,给广武门社区工作来了一个美赞。作为一个志愿者,一看便知他对社区工作熟悉程度,这些生活中的小人物在作者的笔下高大起来,一个个鲜明有个性的人物走进读者的视野,有血有肉,乐于奉献,更可贵的是,人与物、人与人之间像百合花一样相拥,彼此尊重,彼此相依。正是这些普通的人物,担起社区工作的大任,在特殊的日子里,为居民排忧解难,顶起朗朗的晴天。
我注意到作品中注重写事,但更注重写人,把笔触伸入故事的深处,讲述耕耘者的奋斗与奉献,记录乡亲们创业历程,叙述许多生动感人的故事,通过对普通劳动者的形象和塑造,讴歌日新月异的时代风貌。他长期与土地打交道,与庄稼人打交道,与基层一线的人打交道,便有了一手材料,生活气息深厚,趣味性使文章可读、耐读。我想,如果没有他对乡村、社区基层的工作熟悉程度,没有与他们同甘共苦,没有一线调查了解,没有满腔的基层工作热情,是不会留下来那样滚烫的文字的。
- 2024-03-21《陇上非遗内官营镇“清街”》出版
- 2024-03-21【溯源甘肃】河西走廊——贯通古今的历史文化长廊
- 2024-03-21以细腻笔触再现峥嵘岁月
- 2024-03-21黄河流域珍贵文物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