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陇原史话 >> 史话选粹

炳灵寺石窟中的米拉日巴尊者

2024-01-18 10:15 来源:民族日报

  第187窟米拉日巴像

  ●夏艳

  藏传佛教传入炳灵寺后,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存,各个教派祖师的雕塑画像就是其中之一,比如宁玛派的莲花生大师,噶举派的米拉日巴尊者,格鲁派号称第二佛陀的宗喀巴大师等。

  米拉日巴尊者是藏传佛教噶举派(俗称“白教”)的创始人之一,是西藏“实践佛法”的代表人物,在藏传佛教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炳灵寺石窟保存有三处米拉日巴造像和壁画:第187窟有一尊泥塑造像;洞沟区第7窟有一尊石雕造像;洞沟区第5窟的壁画中绘有米拉日巴画像。经专家考证,这些米拉日巴的造像和壁画均属明代作品,距今有近六百年的历史。

  下寺禅堂北山崖上第187窟的泥塑米拉日巴尊者像,通高0.8米,长发披于身后,右手置于耳前做唱歌状,左手置于腹前;着袒右肩袈裟,游戏坐于方形台上。

  洞沟区第7号窟的石雕米拉日巴尊者像(现移至文物库房保存),高0.7米,卷发披后,面含微笑,右臂残缺, 腰系带,胸戴佛珠,游戏坐于山石上。

  洞沟区第5窟壁画中的米拉日巴尊者像与其师父玛尔巴大师的画像分列窟门两侧上方,这幅画像身态与第187窟的米拉日巴尊者的塑像较相似,身后绘有背光和项光,周围绘有山峦、花卉及云纹等。

  米拉日巴的一生,可以称得上是传奇的一生。他出生于贡塘(今西藏自治区吉隆以北),原属琼波家族,自其祖父定居贡塘后,称米拉家族。他幼时丧父,家产被伯父霸占,他与妹妹随母亲过着贫困的生活。成年后,为报仇雪耻,习苯教黑咒术,据传曾咒杀伯父及其眷属、亲友30余人,并毁坏全村庄稼。后因忏悔杀人毁稼之“罪孽”,改宗佛教,拜噶举派始祖玛尔巴为师,矢志习受密法,注重实际修持,以苦修著称,故人们称他为“米拉日巴”,意为米拉家族中穿布衣者。据说他从玛尔巴学到“拙火定”法,冬季只穿单布衣即能抵御严寒。米拉日巴的传教方式很独特,他患有口吃,但其具有一副好声嗓,常以歌唱形式教授门徒。后由其弟子将这些歌曲收藏整理成《米拉日巴道歌集》,在藏域广为流传。“道歌”虽属佛教内容,但写人叙事多采取比喻手法,文字清新流畅,对话生动隽永,对后世藏族诗歌发展产生过影响,在文学史上也占有一定地位。

  据史书记载,米拉日巴是一个彻底的出世主义者,喜欢遁迹山林,寻一些远离世俗生活的清幽场所进行苦修,他后来的追随者们也承袭了这种修习方式。炳灵寺石窟的洞沟区正符合噶举派信徒们理想中山林空谷的修行环境。从洞沟区现存壁画、造像的内容来看,这里应该曾属噶举派的活动范围。

  由于噶举派诸祖师们持续不断的努力,加之明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推崇,其势力崛起卫藏,遍及安多,波及全国。炳灵寺石窟中大量出现米拉日巴尊者和其他噶举派祖师像,充分地证明了炳灵寺在历史上特别是明朝时期深受噶举派思想的影响。炳灵寺位于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的交汇点上,处在汉藏文化的叠压地带,也位于甘肃和青海两省交界处,有证据表明,噶举派在青海大规模传播之时也同时传入到了炳灵寺。炳灵寺石窟现存的噶举派造像及壁画具有非凡的意义,不仅丰富了炳灵寺石窟藏传佛教艺术,还为研究藏传佛教历史和炳灵寺石窟艺术提供了很好的物证。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