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原印记】千年古镇 风雅青城
狄青塑像
罗家大院
高氏祠堂
青城古镇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王文元
这是一个闹中取静的地方,这是一个令人惊喜的地方,这是一个恍若江南的地方!星罗棋布的名胜古迹、秀美旖旎的自然风光、淳朴好客的民俗风情,使这里充满了无限魅力和神奇风韵。这处世外桃源般的地方就是青城古镇。
一
走进青城古镇,秋日的暖阳洒在古镇的屋顶院落,秋色宜人,整座古镇静谧而安详。虽然游客不少,但不喧闹,或许就是那青灰色调,风格独特的古建筑,让人们的心忽然安静了下来。
漫步在石板街道上,兰州浓郁的地域风情和历史文化处处彰显,让人们无时无刻不体验着这个古老小镇的巨大魅力。
青城是黄河河湾中的一块绿洲。以前,这里是黄河水运的重要码头。当时,人们从兰州向包头运输货物,多从兰州乘坐羊皮牛皮筏子,顺水而下,第一个停靠点就是青城。依靠黄河,这里逐渐发展成一个集水运商贸人文于一体的古镇。
沿着古老的街巷边走边看,怀着寻古探幽的情绪,望着这些气势恢宏的古民居,这里的古往今来渐渐清晰起来。
青城的历史在汉代之前就有了。早在汉代,这里就是防守要冲,至今在青城一带还能见到汉代屯田的遗迹。
青城得名与狄青有关,狄青是宋代名将,任秦州刺史时巡边至龙沟堡(今青城)一带,他看到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守卫榆中的第一道门户,便下令在唐代旧堡旁边修筑了新堡。新、旧两堡连在一起,长约五里,成为一个狭长的城池,于是得名“一条城”,曾有人口10万余人。
这里作为一商贸重镇,商贾云集,富极一方,文化教育发达,考取过10名进士、1名翰林。因之达官和富商建有豪宅,至今保留较好的有很多,不少的民宅有上百年的历史。后来为了纪念狄青,将“一条城”称作青城。
然而对于这种说法,有专家提出不同的看法,狄青筑城一说虽在《甘肃通志》《兰州府志》以及皋兰、榆中两县旧县志上有记载,但后来的《皋兰新志》对此事却只字未提。
青城文物古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自古以来就是古丝绸之路上的水旱码头和商贸中心,被誉为“黄河千年古镇”。
二
四面环山,北靠黄河的青城镇,从布局上看,全镇街巷为棋盘格局,井然有序,主次分明。如今以新旧两城作为区分,以西为旧城,街道呈“井”字形;以东为新城,街道为“月”字形。
人们印象中的青城,除了黄河以南的古城和东滩以外,还包括今天黄河以北的水川、强湾、王岘、武川一带。
这里地势南高北低,海拔1450米,地形呈狭长,黄河流经北部,属典型的黄河谷地。气候温和,水源丰富。适宜种植瓜果蔬菜,尤其以盛产水烟闻名。
一路步行,青城城隍庙跃入眼帘。青城城隍庙始建于宋仁宗宝元年间,最早是秦州刺史狄青修筑城堡后的议事厅,老百姓称之为狄青府,到了明神宗时期,改建成了守备府,是一条城的守备军指挥部,雍正二年守备府被改建成了城隍庙。
走在青城镇内,一条大街横贯全镇,大街两边是一个个小巷。青城古民居保留有古典式四合院、三合院、条形院落等多种类型,风格各异,多有垂花大门、门当、户对(石鼓)、砖雕装饰和影壁。青城的四合院,有三堂三厦、三堂五厦、三堂七厦。由于这些四合院的主人都是各地来到此地收购水烟的商人,民居吸收了北京、天津、陕西、山西等地的建筑风格特点。
而最恢宏、最具特色的古建筑大概就要数高氏祠堂了。高氏祠堂是典型的明清建筑,独有的悬山式建筑令人赞叹不已。一层一层,逐层增高,以示高氏子孙步步高升。高氏祠堂由山门、前过厅、后过厅、厢房、大殿等组成。青瓦朱门,正中悬挂“高氏祠堂”四字匾额。建筑整体构思精妙,造型古朴典雅,布局奇巧别致,尤其是砖雕壁画,可谓匠心独运,其构图奇异瑰丽,画面生动多彩。
聪明的工匠们利用青城丰富的石头资源,修建了有别于其他地方的民宅建筑。这些建筑,处处体现了吉祥如意、福禄寿喜、松柏梅花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来自黄河中的石块、北山的石板,被人们用来打造石墙、石阶、石门墩……施工中工匠们将不同形状的石头巧妙组合,大小穿插,砌出的墙角结实整齐,而且构成精美图案。木刻大门前墙两块长方形石板,作为门台,大门前放置的两个“石鼓”刻有各种图案,家家户户大门前须安置两块二尺多长的石头,取意镇宅辟邪,保家太平。
在青城,具有代表性的建筑,除了城隍庙、高家祠堂之外,还有罗家大院,以及1742年修建的青城书院等。
三
青城悠久的历史、淳朴的民风和绝美的风景韵味十足,不仅成了时下兰州乡村游的首选之地,更成了文人墨客抒情、专家学者探究的“风水宝地”。
明朝初期,朱元璋的第十四个儿子被封为肃王,当时的大批护卫、仪仗队以及其他的部属,跟随肃王来到了甘肃。
青城许多家族就是在这个时候来到甘肃的,比如青城地区的张家,祖籍南京,兄弟俩跟随肃王来到甘肃,一人留在甘州、一人移居兰州。对联“凤阳三迁戍条堡,龙沟六世发金城”说的就是他们家族迁徙的过程。另外一副对联则说的是这个家族的功绩:“随洪武保肃王功绩永留史册,怀壮志戍边疆声名久著金城”。
青城高氏则来自于山东渤海,当初兄弟仨随肃王来到甘肃,先是居住在陇西,后移居兰州庙滩子。在战争中二弟、三弟为国捐躯,被封为护旗将军,后举家迁至青城城河村,高氏后人在1785年修建高家祠堂保存至今,向我们展示了青城地区浓厚的家族文化。
高家祠堂是高姓祭祀先祖的场所,占地2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殿堂、廊坊20多间。一进大门,就是视野开阔的大厅,对面就是祭祀祖先的地方。过厅中悬挂着咸丰皇帝赐予进士高鸿儒的匾额,白底黑字上书“进士”二字。祠堂建筑风格为典型的明清时期建筑,造型独特别致,气势宏伟庄严,院中一株百年古柏巍然屹立,使整个祠堂更显古朴典雅。堂内悬挂着“源宗渤海家声远,春满青城雨露新”的对联,道出了整个家族的历史。这处幸存下来且保存完整的高家祠堂,就成为研究宗族祠堂文化不可多得的标本。
四
作为货运集散地的青城,在承担着繁荣贸易往来的同时,也吸收着来自各方的文化养料,由此古老悠长的历史而孕育出丰厚的传统文化积淀。
富饶的物产,发达的交通,给青城众多的文化人提供了悠闲的生活。独具青城地方特色的青城小曲,就在这样的情境下被人们创作了出来。
青城小曲《西厢调》,是流行于青城地区的一种以《西厢记》故事为唱本的说唱艺术,剧本内容极其丰富,包含有劳动人民淳朴忠厚善良的农事活动、青年男女之间的真挚爱情、神话传说、传统经典故事等,小曲有叙述型、欢快型、忧伤型、风趣幽默型,叙事简洁,文字典雅,词句谐美,描情真切。
其音乐融合越调、风筝调、三朵花、渐渐高、甘凉调等,具有融合秦腔、眉户戏、陇剧、江南采茶调、陇东道情、花儿等多种戏曲的特点,独具风格,反映出首创者雄厚的艺术功底和本地移民杂居的文化特色。
长期以来,青城小曲在民间广泛流传,是青城地区民间文化娱乐生活中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因表演人员较少,演出简单,非常适合于自娱自乐,深为当地老百姓所喜爱。
五
因为青城古镇历史上的发达和辉煌,所以小小镇子富豪官宦云集,明清时期豪宅、家祠、会馆、庙宇在古镇纷纷建起,造就了一时的繁华。
走进古朴典雅、带有明清时期建筑造型的罗家大院,仿佛走进了山西大宅院,从大门到照壁,从堂屋到厢房,从墙垣到屋檐,从门扇到窗户,处处都有精美的图案。
行走其间,时光仿佛倒流,看着古香古色的建筑和眼前的一个个塑像,曾经成百上千的驼队、马帮、车队,运输着水烟直奔黄河上的羊皮筏子而去。驼铃声声,马蹄哒哒,人声鼎沸,一派繁华景象浮现在脑海中。
漫步于此,这里有曾经的水烟作坊,作坊里的人物塑像栩栩如生,他们个个手持工具,让人仿佛看到当年制作水烟时的繁忙景象,又好似看到院落内有人抬着水烟筒吞吐着,一缕缕烟雾袅袅升起,那一团又一团断断续续的青烟飘逸出人们悠闲、富足的生活景象。
据了解,青城的水烟始于明代。当时,一户姓周的大户人家从甘州搬迁到兰州,选中了青城定居,在此栽种绿烟叶。史料记载,兰州水烟兴起于明末清初,盛于光绪年间,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它以丝、香、味“三绝”闻名全国,素有“兰州水烟天下无”之誉。
水烟具有避疫、消食、杀虫等作用,能提神顺气,消瘴解烦,预防虫、蛇咬伤,对久居在阴湿山区和瘴气弥漫、地气潮湿地区的人,特别是长年下水耕作的居民十分有益。
古老的风景自然少不了古老的传说,民间传说中,兰州水烟的引入与诸葛亮密切相关。传说三国时诸葛亮出征,深入南方不毛之地,将士们不时为瘴气伤害,诸葛亮遇见隐士孟节,说含一片“薤叶云香草”可消除,故而兰州的水烟业将诸葛亮视为始祖,号称云香事业。这种说法仅仅是传说,烟草是明朝中后期从海外引进,三国时期的薤叶云香草并非后来制作水烟的烟叶。
明末清初,青城人引进了水烟制作工艺,压块堆丝,运往外地销售。到了康熙年间,青城水烟已形成品牌,一个大型的货物集散码头逐渐形成。
青城水烟运往包头、广东、福建等地,行销全国各地。清朝光绪年间,兰州水烟达到极盛,据说有140多家商号。
当时,青城成为方圆几百里的商贸中心,大批客商来此贩运水烟。驼队、车队、马帮,尤其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成为水烟运输的主力。青城有大的商号作坊70多家,从业人员3000余人。水烟品种也由黄烟,增加到了麻烟、棉烟等品种,销售区域遍及全国各地,最为出名的品牌为“广东红”。
各大作坊在做工和配料上不断研究,逐渐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品牌,有宏字、泰字、兴字、昌字等,到了十九世纪中叶,青城地产水烟中的甘字、条字、蓉字品牌在西南、东南沿海地区都非常畅销。
沿青城街巷缓缓而行,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街一巷,无不散发着古老悠远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给前来参观的游客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惊喜。
- 2023-10-30【人文】伏羲庙楹联赏析之五
- 2023-10-30甘州区图书馆馆藏古籍 《御批历代通鉴辑览》
- 2023-10-30三迁州郡治 兴衰一古城——来自张掖古城的表白
- 2023-10-27崖壁上的《西狭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