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陇原史话 >> 古风民俗

红古旧时的巴郎鼓与歌谣

23-09-11 09:20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编辑:张兰琴

  红古的商业兴起于清末民初年间,除了一些长期经营的陶瓷、日杂、茶馆、饭馆、药铺等铺面外,还有不少巴郎鼓,又称“拨郎鼓”、“货郎担。”

  他们肩上挑两个木箱,不定期穿行在村头巷尾。当放下担子,揭开盖子,箱内方格里装的各种缝衣针、绵线、顶针、彩色丝线、松紧带、发夹、火柴、雪花膏油、小镜子、红头绳、焦糖块等几十种小商品呈现出来,眼花缭乱。随着社会的发展,货郎担内的小物件也在变化,如染衣颜色包、胭脂粉、棒棒油、打火机、子母扣、纽扣等。俗话说:“货郎担,零钱上串”别看这些小商品,其实本钱少,利钱却高,因而他们才得以生存。

  “拨郎鼓”到目的地,手持带把小圆鼓,边摇边走,发出“铛!铛!铛!”的声音。因此,一些窑街的老妇女,还能说出“巴郎鼓,巴郎鼓,先站着,珍珠玛瑙换线来。”的歌谣,长期以来流行不少有关“拨郎鼓”的歌曲:“货郎儿卖花线,挑着担子走街面。”“货郎哥的巴郎响三声,惊起了绣房的姑娘们,有钱的姑娘们快来买,无钱的姑娘们快看来。“不买个针来不买个线,只买个三环了两手上串。”歌曲中的三环,指镯子。

  还有的年轻男女传情搭话:“你这个大姐真年轻,说出个话来暖人心,送一个,送一个顶针儿做人情。”“你这个货郎哥嘴儿乖,货物名称起地个怪,小小的货郎哥真年轻,说出个话儿真好听,下一回来了再照应。”缠绵含蓄的货郎歌曲,流行于红古川一带。

  货郎们大都有自已的经营范围,有的买卖不成,也不伤和气,走到哪,住到哪,有的货郎除了买卖外,又用鸡蛋,长头发等物品交换。巴郎鼓大多数接触的是妇女和姑娘,因而曾经也发生过巴郎鼓与民间姑娘通过买线购物结为夫妻的爱情故事。

  这里有一首《货郎子》歌谣:

  我在房里做针线,忽听门外货郎哥喊。

  货郎哥,货郎哥,你坦坦地走。把你的担担往下落。

  你叫我落来我就落。叫一声姑娘买啥货,不要你的多来不要你的少。只要你的铜钱正两吊。

  不买不买实不买,我爹我妈不在家,床前的柜柜儿打不开。

  你爹你妈干啥去?

  我爹我妈忙着哩,我在腊月里要出嫁!

  不错不错实不错。我到腊月里娶老婆!

  羞的姑娘无话说,急忙关门往里躲。

  姑娘姑娘别关门。你要的东西在这里,赶紧拿上了准备去。

  歌中所唱的是一少年货郎子,去看未婚妻的经过。(唱述者牛得翠 /搜集者奎子)

  “货郎哥把鼓摇,梅香把手招,板凳拉一条,原来是我的情哥哥来到了。”

  建国后,“拨郎鼓”日益减少,尤为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其形式上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再挑木箱子,而是摆成地摊了,小商品成了钥匙环扣、鞋刷子、鞋油、鼠夹、水果刀、卫生清洁球、铁夹、剪刀等一些小商品,至黄昏时收摊,一架子车拉完。

  近年来,一些二元店、小超市也发展迅速,店内学生文化用品丰富,摆地摊的人更少了,这些小地摊的主人却换成来自甘谷、秦安的女子,也有老汉,但是窑街民间的许多人仍称他们是“巴郎鼓,摊摊子。”

  笔者对远去的巴郎鼓特赋小诗:

  千乡万村缺顶针,五彩丝线绣爱情。

  只有摇鼓传春秋,百年货郎留乾坤。

  □潘大寿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