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陇原史话 >> 陇上人物馆

【畅享丝路 遇见敦煌】关友惠——与敦煌结缘一生

23-08-22 10:47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编辑:张兰琴

  关友惠先生离休后在兰州家中临摹壁画(资料图)

  □ 赵声良

  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关友惠先生就奔赴敦煌莫高窟,开始了敦煌艺术的研究事业。关友惠先生是学美术的,在上大学期间就了解到常书鸿、王子云先生关于敦煌艺术的介绍。当他进入莫高窟时,就被洞窟中丰富而美丽的壁画深深吸引,他怀着对敦煌艺术的崇敬,虚心向前辈画家学习,不断勤学苦练,逐渐掌握了古代壁画的技法和要点。他一生临摹了160多幅壁画,其中很多都是敦煌壁画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20世纪60年代初,北京大学的宿白先生率领考古学专业学生到敦煌文物研究所开展石窟考古调查工作。常书鸿所长希望宿白先生支持敦煌文物研究所进行石窟考古研究,宿白先生就决定从北京大学考古学专业毕业生中分配两人到敦煌工作。1963年,北大毕业生樊锦诗、马世长分配到了敦煌文物研究所。当时,宿白先生指出,石窟考古重点在艺术,考古研究要与美术研究密切结合。因此,常书鸿先生就安排了关友惠、刘玉权两位学美术的年轻人与考古专业的樊锦诗、马世长组成了考古组,开展考古工作。

  关友惠先生本来是想搞美术的,但他也知道当时敦煌石窟考古工作亟待开展,于是坚决服从所里的安排,配合考古调查工作,承担了大量的洞窟测绘、制图等工作。为了进行考古分期排年,他的足迹踏遍了每一个洞窟、每一个角落,对洞窟的形制、彩塑的样式、壁画的类型等方面进行了艰苦而细致的调查记录。关友惠先生与樊锦诗、马世长、刘玉权合作完成了莫高窟北朝石窟分期研究、隋朝石窟分期研究。至今这几篇研究论文仍然是敦煌石窟考古分期研究的经典之作。

  1984年,敦煌文物研究所扩建为敦煌研究院,关友惠先生被任命为美术研究所所长,他率领着一批中青年美术工作者,临摹了一大批壁画作品,特别是对几个代表性洞窟的全窟完整临摹,在敦煌艺术对外展览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关友惠先生还利用长期临摹的实践经验,以及参与考古工作形成的新理念、新方法,深入探讨敦煌艺术的风格特点,撰写了一批关于敦煌壁画艺术的研究论文,尤其是对敦煌壁画装饰图案的深入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他撰写的《敦煌石窟全集·图案卷》(上、下册)是对敦煌图案的全面研究与总结,是迄今为止对敦煌图案艺术研究最系统和深入的著作,为今天的敦煌图案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友惠先生将毕生精力献给了莫高窟艺术的临摹和研究事业。择一事,终一生。就像关先生自己所说的,他一生就做了一件事情——临摹壁画、测绘壁画、研究壁画,一辈子跟壁画打交道。即使他离休之后回到兰州居住,也要定期到莫高窟看看洞窟、临摹壁画。一直到他行动不便,上不去洞窟,临摹不了壁画了。但是,关先生对壁画依然如痴如醉,魂牵梦绕,经常在梦境中演绎着他和诸位先生攀爬洞窟、研读壁画的场景,梦想着如果时间能再倒退十年,再继续临摹几幅画、做几个研究课题……

  从常书鸿到段文杰,再到关友惠等先生,一代又一代的莫高窟人默默而执着地坚守在莫高窟,并不断开拓,为我们今天的研究事业铺平了道路,打下了基础。也正是由于对敦煌艺术研究的不断深入,才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敦煌艺术的重要价值,在敦煌研究院美术工作者的努力下,通过大量的临摹品在国内外巡回展览,使代表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敦煌艺术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敦煌回忆录”是敦煌研究院编写的老一辈莫高窟人讲述自己与敦煌结缘一生的经历,记录在莫高窟工作和生活的点点滴滴的系列丛书。之前已经出版了两册。关友惠著作的《莫高画语》讲述了关先生从年少学画,到毕业后来敦煌莫高窟从事临摹、测绘、研究壁画的丰富人生经历和感悟。关友惠先生一生的经历,正诠释了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这种精神是敦煌研究院和敦煌文物保护研究弘扬事业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和精神动力。

  (《莫高画语》,关友惠著,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