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的长城文化
文化和长城文化
什么是文化?在中国古代的语境里,解释“文化”一词被引用最多的是《周易·贲卦》里的“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这里的“文”是纹理、现象,“化”是化育、治理。“文”和“化”分别是对象和方式。汉代有了“凡武之光,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的观念,“文化”成为一个词语与“武功”相对应,有了“教化”之义。我们可以把古代汉语里的“文化”概括地理解为以文化人,是一种主客体之间潜移默化影响的过程,甚至可以理解为培育、涵养乃至自修自省。也就是说,就传统语境而言,文化是人和群体的变化过程。而人的变化是受外界社会生活影响而不断相互影响的过程。
今天我们所说的文化,是把文化当成一个概念。解释这个概念因为语境、领域以及发生角度的不同而众说纷纭、不可调和。1871年,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泰勒给出了著名的关于文化的定义:“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在《辞海》中除了给出文化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总和以及文化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定义,也给出了文化是一个人知识掌握的程度和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所实施的文治和教化的总称。
长城作为一种军事建筑,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分布,是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的产物。在长城形成的过程中,因为动因、组织方式以及建造方法、发生效果的不同,产生的历史资源也是多方面的。而一种事象可以被称为一种文化,必然要与人产生一定的关系并且在时间的推移中形成了某种传统并加以延续。长城文化可以宽泛地理解为与长城有关的所有的人的活动。作为一种文化,长城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传统是多样的。从长城建造的形制来讲,全国各地各不相同,但基本是以“墙”为主要形式。从建造材料来讲,有石质的、有土质的,也有砖砌的,甚至利用了枝条、柴草等材料,但基本都是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从功能来讲,今天的研究者大部分主张长城是防御和保卫和平的。由于历史时代的不同,后来者研究的结论与当时的主张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是客观的。长城伴随着历史而生,按照当前的文化概念,长城文化至少应该包括形质的(物质的)、规制的(思想的、制度的)和精神的(延展意义上的)三种类型。
嘉峪关的长城文化
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就现存遗迹来看,是明代万里长城中保存最为完整的军事建筑,是历史留下的一笔财富。保护、传承、弘扬长城文化,是历史赋予嘉峪关以及更多研究者的责任。
作为器物的长城文化。通俗地讲,就是从物质的角度讲“有什么?”随着学人对长城研究的深入,对长城文化的认识也不断拓展。比如长城的形态,除了分布在大地上不同位置的关隘、墙体,围绕着这些军事核心而修建的堡寨、壕堑、墩台、烽燧、边墙也被渐次纳入长城的形态,这使得长城的形态不断丰富。具体而言,嘉峪关长城有矗立了650余年的关城本身,还有围绕着关城为核心分布在周边的城、墩、燧等,它们都属于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系列建筑就是长城文化“有什么”的具体内容。可以说,围绕着长城本体而形成、建造的所有附属设施都是长城文化作为器物的部分。
当然,从“有什么”的角度出发,纳入视野的还有众多的方面。那些不同时代关于长城修建、管理等方面记录、碑记、方志、图籍等历史文献同时属于作为器物的长城文化内容。总之,与长城有直接关联的客观存在、实物都应该是作为器物的长城文化。
作为制度的长城文化。应该讲,这是长城文化中属于思维和思想观念的部分。以嘉峪关关城为核心形成的军事体系的形成有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关于长城修建的历程,从选址建关到形成完备的军事体系,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需要明明白白地记录不同历史时期对长城的修建、维护等的过程,我们需要弄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布局”“如何完成这样的布局”等的问题,这对于了解当时的政权稳定、军事形势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既然是军事建筑,伴随着它产生的必然有戍守制度,我们需要弄清楚以嘉峪关关城为中心执行了怎样的军事配备制度,尤其是军事人员配备,这样的配备在明代肃州卫、甘肃镇乃至整个北方边防处于什么样的位置,这能够了解嘉峪关长城军事防线在整个明朝边防策略中所处的地位。同时,我们也需要明白,这么多类型的军事建筑,囿于交通工具,面对突发情况它们之间是按照怎样的制度来传递信息的。
当然,除了最直接的军事意义之外,嘉峪关长城的营建,还派生出其它方面的文化意义。比如,嘉峪关选址建关交通的保证是重要因素。一来是战争防线保护了交通的畅通,二来则通过交通不断变化改变着防线的变化。明了了交通的变化状况,也就阐明了地域经济的发展变化,对于准确定位地域经济具有参考意义。又如嘉峪关的选址建关充分考虑了水的因素。因此,关于嘉峪关地域范围内的水文研究也必然地要纳入长城文化研究的范畴。随着古代军事布防的变化,嘉峪关长城的作用也自然产生了一定的变迁,也就是自建关之初的军事作用突显,在历史演进的过程又变成了贸易通关所在,这种由军用为主变化成商用为主的功能变化也需要客观记录。
无论是戍守、通关,还是交通或者水利的经营,这其中都有人口的因素。因此,自建关以来,嘉峪关地域内人群的往来、人口的变化、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经济的发展等也是长城文化必须研究的内容。只是一个地方的文化是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相联系的,具体到每种事象称之为文化的时候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从更广泛层面而言,当地的行政管理、经济生活等方面的状态也是地域文化的一种,但与我们所言的长城文化关系可能有点远,这是见仁见智的事情。
作为精神的长城文化。这是长城之所以成为一种文化的核心内容,也就是我们常讲的长城精神。中国长城学会会长许嘉璐把长城精神概括为“祈求和平,维护一统,促进交融,聪慧勤劳”。也有学人将长城精神概括为团结统一、众志成城的爱国精神,坚韧不屈、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守望和平、开放包容的时代精神。还有学人将不同历史时期长城的所产生的作用作了概括,并产生了不同历史时期的长城精神这样的研究结果。总之各方面的研究结论有许多,但至今在全国范围内尚没有一致的意见。对于文化精神的研究,有专家指出,“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一定文化创造出来,并成为该文化思想基础的东西。”对于长城精神的研究,有专家指出,“长城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这一点一般来说没有歧义。但是将长城文化提升到和平守望的高度,特别是提升到文明守护的新高度,还是有些不同意见的,有不同意见没有关系,大家可以讨论。任何事情都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加以审视,长城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与这个问题,更需要聚焦于探讨其内涵意义。”也正因为研究的丰富性和结论的复杂性,长城文化在精神层面的概括需要在一个更广泛的空间和更深远的时间坐标上来展开。
对于嘉峪关来讲,有以关城为主体的众多长城遗迹,那些修筑长城时黄土夯筑墙体的方法、埋筑工牌监督工程质量的方法等都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在嘉峪关,修筑长城过程中也产生了冰道运石、山羊驮砖、一块砖、击石燕鸣等的故事传说,反映了人们对于修筑长城的朴素感情。在弘扬长城精神的层面讲,那些历史上产生的关于长城的一些艺术作品无疑成为反映长城精神的重要内容。所以,由于嘉峪关长城资源的完整性、典型性、丰富性,组织开展关于长城精神的研究,完整、准确地概括、提炼长城精神,这对全国的长城文化研究将是一种有益且重要的补充。
自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世界融合的步伐不断加快、全球经济活动联系进一步加强和民主进程快速推进,人们从世界范围内不同人类群体的发展历程和前进方向上再次对文化的关注度、认知度有了新的提高和深化。相应地,各种领域的文化研究迅速成为一种学科热点。嘉峪关长城650多年来是真实而丰富长久的存在,因此,嘉峪关的长城文化自然而然地成为嘉峪关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 2023-05-23展示伏羲文化精神标识
- 2023-05-23一部百科书式的寻根之作
- 2023-05-17数字敦煌 连通古今 永续传承
- 2023-05-17古丝绸之路5000多枚钱币集中展出:见证“丝路”繁华过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