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创新 梅香溢远
话剧《七先生》剧照
陇剧《大禹治水》剧照
马少敏在京剧《丝路花雨》中饰演英娘
张小琴在秦腔《清风亭》中饰演贺氏
窦凤霞在陇剧《枫洛池》中饰演邬飞霞
袁丫丫在秦腔《窦娥冤》中饰演窦娥
秦腔《八月十五月儿圆》剧照
石小军
今年恰逢中国戏剧梅花奖创办40周年。
自1983年创办以来,中国戏剧梅花奖以其极高的专业性和强大的影响力,成为戏剧表演艺术高峰的代名词。40年来,我省戏剧工作者积极参评,在话剧、京剧、秦腔、陇剧、豫剧等方面涌现出了陈霖苍、周桦、窦凤琴、雷通霞、康爱石、谭建勋、朱衡、边肖、张小琴、马少敏、苏凤丽、佟红梅、窦凤霞、袁丫丫等一批优秀的梅花奖演员。他们撑起一片戏剧的天空,在自己所处的领域开枝散叶,影响和促进我省戏剧事业向着更高的水平不断迈进。
守正创新 磨砺功法
我省梅花奖演员始终坚持守正创新,把创作优秀作品、塑造典型人物作为自己的立身之本,把推动戏剧艺术发展作为自身的根本任务,孜孜不倦、精益求精。
陇剧是我省独有的剧种。作为陇剧梅花奖第一人的雷通霞,针对陇剧这一年轻剧种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难题,大胆汲取各种音乐元素、丰富陇剧唱腔,将板腔体和曲牌体特点有机结合,不断完善陇剧唱腔体系;汲取其他剧种的表演特点,逐步充实陇剧的表演程式。在角色塑造过程中,她注意挖掘、保留陇剧原有的风摆柳、秧歌步、地溜子等程式,吸收秦腔等剧种中的水袖、滚堂、甩发、高台抢背等戏曲技巧,首开陇剧文戏武唱。雷通霞认为,塑造角色不能“只见行当不见人物”“程式技巧是为塑造艺术形象之用”。她在演出《谢瑶环·反审》时,将“受审”改作“反审”,集中淋漓地凸显全剧舍身为民的思想主旨,刻画出谢瑶环心系百姓、敢作敢为、大义凛然的人格品质,将一个传统角色表演出可感可悟的新意。
张小琴主攻正旦、刀马旦,戏路较宽,文武兼备,擅长青衣。她多年来刻苦磨炼,唱、念、做、打等功法十分老到,特别是练就了柔时如清流潺潺、刚时似斩钉截铁、强时则宽音大嗓、弱时便哀怨流畅的唱腔风格,并能在塑造人物时运用自如,为角色增光添彩。在秦腔古典戏《清风亭》中,张小琴饰演以卖豆腐为生的贺氏,她在规范严谨地继承老旦传统技法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其他剧种的表演经验,跑圆场、跪搓步、栽步、踉跄步、水袖、摔跤以及各种手势及头部动作都做得精细入微,唱腔凄苦哀沉、凝重悲美,充分表达出一个老年人面对不孝儿子的失望、无奈、愤恨、无助,使这一人物形象充满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她对演员表演时的年龄感有独到的理解,“一个演员不同年龄在舞台上散发的气息是不一样的。”她认为,老旦的美就是“一杯清茶,清淡而醇香”。
同样,苏凤丽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她制造年龄差的秘诀是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关系。在秦腔《八月十五月儿圆》里,从少女到老太婆,人物要变换4个行当,从妙龄少女红柳到青春消逝的中年红柳,再到年华老去、历经世事艰难、人生沧桑的老年红柳,一切似乎都在变,人物的外形和动作当然也要不断变化,小姑娘的灵巧活泼、中年人的沉稳,老年人的饱经风霜,都需要抓住特点,恰到好处,比如老年红柳出场膝盖要打弯的弯度是多少都要很好地把握。同时,红柳的韧性、倔强、善良、包容这些不变的品质,也要恰当地表现出来。在唱腔的表现和韵味的表达方面,最难把握的是人物声线的变化,声线变化引起音色变化,细微的处理,会给人难忘的印象。小姑娘的声音和中年人的声音、老年人的声音必然不一样,但又不是完全不一样,这个“度”,苏凤丽也把握得精准。她认为:“表演也罢,唱功也罢,需要把面对的问题一条一条地梳理和思考,要有一根头发丝都不放过的严谨!”
2022年,袁丫丫拜师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秦腔马派创始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秦腔代表性传承人马友仙为师,成为戏曲界的一段佳话。她深知,艺无止境,一个优秀表演艺术家只有永葆孜孜以求的谦虚和进取,才能不断进步。袁丫丫说,在提高秦腔艺术表演水平的同时,她还要不断在艺术修养、道德品行上磨砺和淬炼。
崇德尚艺 践行职责
我省梅花奖演员不仅在文艺创作上追求卓越,而且身体力行,争做德艺双馨的艺术家。
“二度梅”获得者朱衡认为,真正的艺术家就像李默然、梅葆玖、郭兰英那样做人堂堂正正、演戏精益求精。要“保持戏剧人的传统本色,演群众爱看的戏,做人民喜欢的角儿,这就是艺术家职业道德的本质所在”。他说,“出人才,出好戏,就是最好的‘职业道德’!”“剧团的人要拿作品说话”。朱衡退休后,依然严格要求自己,每天抽出大量的时间看戏、想戏、演戏、评戏,显示出极强的敬业精神。
苏凤丽特别注重戏的主题。她说,好的文艺作品要尽情书写人民,这样才会受到人民的欢迎和认可,作品的生命力也就越持久。文艺作品要引领风尚,要与时俱进,这对戏的主题提出很高的要求。如果一出戏的主题落伍于时代,就不能起到引领时代的作用。
苏凤丽认为,从艺者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懈怠,不能敷衍观众,要踏踏实实付出真情实感,要一步一个脚印,别想着有捷径可走。梅花奖是对一名演员一个阶段的总结,是极高的荣誉,也是极重的鞭策,不能因为得了奖,就觉得自己了不起,就躺在功劳簿上摆老资格了。梅花的精神是坚持和美丽。“当梅花奖的荣誉摆在你的面前,考验你的是荣誉背后的品格。”
近年来,陇剧得到了越来越多观众的喜欢,当演出中看到人山人海的景象时,雷通霞心里特别激动。她说:“我们的价值就在这儿,观众越多,我就感到更多的责任感,我们就要更加认真地去演好戏。”她说,“是陇原大地千千万万的观众培育了我,是一批艺高胆大的前辈伯乐培育了我,把来自人民的陇剧艺术继承、创新好,是我的天职。”
以戏曲传承为己任,近年来,袁丫丫始终坚持带队开展多种形式演出活动,并主演历史剧《谢瑶环》。她十分注重深入基层一线调查研究,仅2022年就对“西秦腔”老艺术家进行走访30余次,对西秦腔剧本、音乐资料、艺术档案进行挖掘,整理具有鲜明特色、内容积极向上的西秦腔剧目4部,恢复多个戏曲特技,为西秦腔的保护和传承作出了贡献。
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梅花奖演员不忘责任和使命,牢记演戏的天职,厚积薄发,陆续排演新作:窦凤霞领衔主演了大型原创陇剧《张桂梅》,佟红梅领衔主演了大型秦腔《银屏公主》,苏凤丽领衔主演了大型原创秦腔《蔡文姬》,雷通霞等联袂演出大型原创陇剧《大禹治水》……这些剧目的适时推出,以其高标准、高品质和强大的感召力为我省戏剧演出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传承戏曲 培养人才
2013年,马少敏从甘肃省京剧团调入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从事音乐戏剧教学研究及京剧艺术传承工作,其老师梅葆玖赞赏道:“你在舞台上是传承京剧艺术,在学校教书也是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京剧艺术。”在学校的支持下,马少敏等相继开设了《京剧艺术欣赏》《京剧艺术体验》《剧目与作品排练》《舞台表演基础》《戏曲经典模唱》《戏曲水袖技法》《戏曲身韵》等课程,并面向全校师生举办了《京剧艺术系列讲座》。马少敏说,如果通过她的努力能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走进剧场去欣赏京剧,那她的努力就没有白费。
雷通霞认为,戏曲进校园,可以培养孩子从小热爱戏曲的习惯,为以戏曲为代表的传统艺术发展奠定人才基础。雷通霞积极寻找培养人才的新方法,“我现在正在实践用一个剧目去培养几个孩子,让几个孩子同时学一部剧,教授他们这部剧目的唱腔特色、声韵特色。”
2020年,张小琴从舞台走上讲台,来到她的母校——兰州文理学院,把自己丰富的舞台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她的课堂氛围轻松、交流活跃,师生情感交融。回溯总结秦腔前辈的成功经验,同时带领秦腔新生代的成长,张小琴誓言当好秦腔艺术的守护者和传承者。
作为甘肃省级戏曲人才培训项目“师带徒”的典型人物,苏凤丽“以师带徒,以戏带培”,这对秦腔艺术的传承发展和传统戏剧青年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她说:“戏曲的传承如果出现断层断档,挽救的代价十分沉重。”“我受益于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肖派’艺术创始人肖玉玲先生的悉心传授,在一辈又一辈的传承中,艺术生命得以延续,这是对前辈最好的致敬。”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感悟,苏凤丽更期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秦腔‘肖派’的艺术魅力和戏曲传承‘口传心授’的特点,学生愿意学,我更愿意倾囊相授,希望我和我的学生共同努力,把秦腔艺术发扬光大,共同创作出讴歌新时代人民生活的精品力作,奉献给广大人民群众。”她说。
袁丫丫也积极为青少年开展公益性培训,为优秀青年演员搭建平台、创造条件。
在梅花奖演员的精心呵护下,一批批“新花”或含苞欲放,或争奇斗艳。(作者系甘肃省戏剧家协会常务副主席)
- 2023-05-18撸串饮酒 古墓壁画砖里的魏晋风尚生活
- 2023-05-15中国考古专家甘肃探源:古临夏是否为夏王朝早期“雏形”?
- 2023-05-11天水伏羲祭祀的文化历程
- 2023-05-11打开古国南佐 传承黄河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