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陇原史话 >> 非遗文化

天水非遗建设让文化底色更亮成色更足

22-09-27 10:56 来源:兰州日报全媒体 编辑:杨梦园

  武山旋鼓舞

  兰州晚报讯 近年来,天水市在创建文化大市,保护传承、弘扬非遗的进程中,紧跟时代步伐,探索出了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之路、创新之路,提振了文化自信。

  9月16日,由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组织开展的“地方人大工作创新与实践”集中采访活动走进了天水市张家川县。在省级非遗传承人马也固“漫花儿”的歌声里,详细了解张家川县人大常委会着眼“小切口”立法,突出民族地域特色,以单行条例形式,依法加强对“张家川花儿”保护和传承,共同守护民族文化的故事。如今,“张家川花儿”走进了学校,在曲调不变的情况下,歌词被改写成适合学生传唱的内容,孩子们非常喜欢。

  据统计,截至目前,张家川花儿省级传承人有2人,市级传承人有9人,县级传承人有146人,在张家川这片土地上,“花儿”正生机盎然成为一缕留得住的“乡愁”。

  “我第一次唱秦安小曲是在1979年,当时17岁,是秦安县秦剧团的演员。”说起和秦安小曲40多年的缘分,蔡爱琴满脸自豪。自1991年调入秦安县文化馆后,她专心钻研秦安小曲已经30余载。近年来,秦安小曲硕果满园,推出了一批讴歌伟大时代、反映美好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在各级展演、比赛中屡获殊荣。

  今年66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武山旋鼓舞传承人代三海,是武山县滩歌镇代沟村村民,他自幼师从爷爷学习旋鼓舞,后来跟着父亲勤学苦练。代三海告诉记者说:“全村人都喜欢跳旋鼓舞,目前全村常年跳旋鼓舞的就有200多人。”

  近十年来,武山县致力于让非遗保护回归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从政策资金上给予扶持,同时建立传习所、建设数字化工程,帮助传承人提高审美能力,让非遗更好地融入时代、融入生活。从2014年12月起,武山县连续三届被文旅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旋鼓舞)之乡”;2014年9月,武山旋鼓舞代表甘肃参加第二届中国“司马迁”杯锣鼓大赛,荣获优秀表演奖……一个个殊荣见证了武山旋鼓舞在保护和传承中取得的累累硕果。

  截至目前,天水市共有国家级代表性名录项目8项,省级代表性名录项目50项,全市有传习所70个、传承基地15个、非遗陈列馆3个、乡村记忆馆20个、农耕记忆馆2个,投资8000多万元的秦安小曲文化交流中心已建成投用。此外,参加文旅部“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展播,设立非遗抖音,举办非遗新媒体宣传培训班,非遗文创产品与故宫合作开发初现成果,拍摄《龙城遗韵》《武山夜光杯》宣传片等。同时,天水雕漆制作技艺、天水丝毯织造技艺、关峡竹编、武山夜光杯雕等进驻天水西关古城,均已初具规模。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