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陇原史话 >> 非遗文化 >> 刻葫芦

加快建设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和敦煌学研究的高地

22-07-18 10:57 来源:新甘肃·甘肃日报 编辑:杨梦园

  今年6月,《石窟与土遗址保护研究》期刊正式创刊。

  敦煌研究院外景。

  2022年,敦煌研究院正式发布敦煌莫高窟官方虚拟人伽瑶。

  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壁画原位无损调查。

  莫高窟第148窟壁画数字化采集现场。

  敦煌莫高窟崖顶天王堂考古现场。

  2021年,“敦行故远:故宫敦煌特展”在故宫博物院展出。

  敦煌石窟预防性保护监测预警体系。

  2020年,我国首座文化遗产保护多场耦合实验室在敦煌投入使用。

  砥砺奋进 续写敦煌文物事业发展新篇章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施秀萍 通讯员 王芳芳

  “坚定不移增强文化自信”“弘扬莫高精神”“掌握敦煌文化研究话语权”……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对全省文化工作提出的明确部署安排,如一支强心剂,鼓舞、激励莫高窟人,砥砺奋进,以实际行动续写敦煌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强科技:加强文物科技保护和数字创新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将“强科技”放在了“四强”行动之首。

  在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之路上,科技创新也始终是总方向。

  “近年来,敦煌研究院针对壁画、土遗址保护等领域关键科学问题,持续加强文物保护相关应用和基础研究。”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所长于宗仁告诉记者,文物保护事业要适应新形势、面向未来,就要不断加强科技创新统筹谋划,强化石窟保护关键核心技术研究,攻坚制约石窟保护瓶颈问题;不断强化科技创新发展支撑力,把握文物保护学科发展前沿,积极推进文化遗产保护领域重点实验室建设,坚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密切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拓宽研究时空范围和覆盖领域,走出一条特色化“强科技”石窟保护之路。

  回望过去,经过近30年的探索和研究,敦煌研究院形成了一整套不可移动文物数字化关键技术和工作流程,承担了多项省部级课题和项目,并且制定了不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保护行业标准。近年来,敦煌研究院更是持续创新数字化展览展陈和传播方式,探索实现艺术与数字相结合的最佳方式。同时,面对已形成的巨量文化遗产数字化资源,致力于大数据中心建设工作,推进实施“数字敦煌”资源库扩容升级项目,盘活数字资源的创新性应用。

  “我们坚信,从遥远历史走来的灿烂文化,一定要用数字化的方式才能更加透彻地展现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魅力。”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所长俞天秀说,我们还要继续探索,让洞窟里的文物真正“活起来”“走出来”。未来,大数据中心将成为甘肃省不可移动文物科学数据中心,服务于全省文物数字化事业。

  固基础:牢牢掌握敦煌文化研究话语权

  作为古代丝绸之路上重要的文化遗产,敦煌石窟在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能够发挥独特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指出:研究院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性展陈活动和文化交流对话,展示我国敦煌文物保护和敦煌学研究的成果,努力掌握敦煌学研究的话语权。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也明确提出了“掌握敦煌文化研究话语权”的具体要求。

  “当前,敦煌研究院已经形成了清晰的敦煌学研究发展思路。”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张小刚说,面对新时代的敦煌学研究事业,要多方发力——

  首先,要继续做好基础性的资料整理工作、规划开展敦煌石窟考古报告的编撰工作、对敦煌石窟内容总录和榜题进行补充和修订、整理和出版莫高窟南区崖面考古报告、加大对敦煌周边石窟资料的整理与研究等一系列工作,才能进一步开阔视野,创新方法,在广度与深度上使敦煌石窟考古研究再上一个新台阶。

  其次,要持续开展敦煌石窟内容的考证工作,比对文献依据,探究造像源流,分析演变规律,继续敦煌石窟唐代后期至元代各个时代尤其是西夏、回鹘时期洞窟的分期断代工作。

  再次,要继续加强田野考古工作,加大对古代敦煌及其周边地区的古城址、古墓葬、中小型石窟寺等其他古代遗址的调查、清理发掘和研究工作。

  在此基础上,敦煌研究院还将继续加强合作和对外交流,不断拓宽和深化丝绸之路与敦煌石窟渊源流变的研究,加强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助力“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

  广弘扬: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时代生机

  敦煌,如一颗明珠,高悬西北,穿越古今,熠熠生辉。

  一直以来,敦煌研究院立足“让文物活起来”,在坚持做好“负责任的旅游”基础上,先后策划举办两百余场展览,打造出“敦煌艺术大展”“敦煌艺术精品高校公益巡展”“莫高精神展”等精品展览品牌,推动敦煌文化走进美国、英国、奥地利等20多个国家,扩大了敦煌文化的辐射范围,为促进文化合作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特别是,紧扣数字时代脉搏,在深入挖掘敦煌文化时代价值的基础上,陆续推出系列化、多元化、高质量的数字创意文化产品,通过运用云展览、融媒体传播等多种传播方式,不断创新着敦煌文化的传播途径和弘扬模式。同时,大力开展敦煌文化交流,服务好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间的民心相通,助力提升甘肃标识的魅力、吸引力和辨识度,塑造中国石窟寺文化传播品牌。

  “目前敦煌研究院正在有序推进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二期建设,以期进一步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游客旅游参观体验度。”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副部长雷政广告诉记者,未来,敦煌文化弘扬工作将从四个方面发力——

  一是充分发挥六处石窟的教育、科学、文化、宣传作用,构建形式多元、内容丰富的敦煌文化弘扬服务体系,展示文化遗产蕴含的精髓和时代价值,着力提升敦煌文化弘扬质量。

  二是依托石窟资源和学术成果,建立院属石窟价值阐释展示系统,持续提升石窟开放服务水平,积极推进院属石窟旅游开放管理的智慧化和一体化。

  三是基于互联网技术和数字展示技术,打造敦煌艺术、丝绸之路文化主题和精品展览,创建世界一流博物馆,开展敦煌文化的全媒体传播,扩大敦煌文化辐射范围和传播效率。

  四是通过科技赋能文化,高质量推进敦煌文化与科技、教育、旅游、体育、健康等产业的深度融合,丰富敦煌文化传播载体,激发文化产业发展活力,通过多元方式,大力促进文物“活起来”。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基石。”敦煌研究院人力资源处处长赵林毅说,无论是广博深邃的文化遗产本身,还是加快建设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和敦煌学研究的高地,都需要更专业、更蓬勃的人才队伍。敦煌研究院着眼于文博事业中长期发展需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通过营造“拴心留人”的爱才环境,持续释放多重人才政策叠加红利、建立健全高层次人才联系服务机制等途径,创新实施流动引才、合同引才、入编引才等模式,真正实现识才、惜才、爱才、敬才、用才。未来,还将借助平台资源聚集优势,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助力申报设立文化遗产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吸引和聚集国内外高层次专业人才参与“典范”和“高地”建设。

  蓝图绘就,征途踏上。莫高窟人始终相信,未来已来,远方不远。

  饱蘸浓墨 为陇原发展增添“敦煌色彩”

  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 赵声良

  近年来,敦煌研究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锚定建设“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和敦煌学研究的高地”奋斗目标,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攻坚克难、开拓进取,全院文物保护成效显著、学术研究成果丰硕、文化影响持续扩大、管理服务不断提升,全院发展迈出新步伐,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

  立足新起点,奋进新征程。敦煌研究院将紧紧围绕省第十四次党代会部署,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秉持莫高精神,在科学保护文化遗产、深入研究敦煌文化上下功夫,在强化服务能力、设计开发受群众欢迎的文创产品上下功夫,在办好群众满意的展览展示、开展好群众期待的文博活动上下功夫,以高质量的文化供给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为加快实现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描绘的宏伟发展蓝图贡献新的文博力量。

  一是强化文物保护科技支撑,不断完善新时代文化遗产立体保护体系。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提出,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支撑,要牢固树立抓科技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观念。

  ——敦煌研究院将聚焦“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建设,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充分发挥文物保护与科技创新的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加强国家古代壁画和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古代壁画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等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提升甘肃省敦煌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等省级平台发展水平,积极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申报,依托平台聚合省内外科研力量,承担国家重大研究课题和重点研发项目,推出一批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服务国家战略任务,聚焦文物保护前沿,努力在文物保护重大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上取得更多突破性进展。积极参与中外联合遗产保护行动和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深度参与文化遗产国际合作治理。

  ——积极推进丝路沿线文化遗产大数据中心建设,促进文物数字化技术转型升级,争取制定一批文化遗产数字化国家行业标准和工作规范,不断提升数字化工作质量,提高数字化采集与加工效率,实现文化遗产数字资源永久存储。

  ——基于“数字敦煌”资源,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多媒体等技术,研究文化遗产数据资源挖掘的成套技术,提升数据利用与共享能力。

  ——以莫高窟监测预警平台为基础,建立联通敦煌研究院管理的六大石窟、逐步覆盖全省的甘肃石窟监测预警体系。同时,加强文物安全防范,实施文物平安工程,消除文物安全隐患,推动文物安全保护与现代科技融合创新。

  二是牢牢掌握敦煌学研究话语权,持续引领国际敦煌学研究发展的新方向。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提出,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甘肃促进文化繁荣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担好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支撑、精神支撑和文化支撑。

  ——敦煌研究院将聚焦“敦煌学研究的高地”建设,深化敦煌文化价值阐释,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努力建成彰显敦煌文化价值的素材和标本体系。

  ——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古籍工作有关要求,加强敦煌文献系统性整理和研究,强化敦煌文献对研究丝绸之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支撑。

  ——有序开展考古调查与发掘、价值阐释与研究、成果转化与普及,加快石窟考古报告的编写出版工作进程,构建考古报告编撰模式和规范,并向行业推广。

  ——办好《敦煌研究》《石窟与土遗址保护研究》等学术期刊,打造敦煌学研究与文化遗产保护权威学术期刊,牢牢掌握学术话语权;坚持开门办院,创新国际国内合作模式,开展跨学科研究,推动高质量研究成果产出,推动敦煌文化研究更好地服务共建“一带一路”。

  三是全面弘扬敦煌文化,努力打造多元化的文化弘扬体系。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提出,甘肃历史悠久而厚重,文化多彩而独特。我们既要代代守护、薪火相传,也要紧跟时代、推陈出新,让文化成为最富魅力、最吸引人、最具辨识度的甘肃标识。

  ——坚持负责任的文化旅游,持续优化旅游开放模式,不断提升文化弘扬队伍专业水平,努力提高游客参观体验的满意度,高标准建设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二期项目等旅游基础设施,巩固文物科学保护和有效利用的典范地位。

  ——通过拓展公共教育项目,创新公共文化线上设施建设与服务推广模式等,多轮驱动,大力拓展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渠道,扩大敦煌文化辐射范围和传播受众,讲好敦煌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争做新时代中华文化的继承者、创新者、传播者。

  ——整合全院六处石窟文物研究成果和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创新石窟展览展示方式,加大可移动文物展览展示力度,持续以敦煌文化为主题策划推出一系列敦煌石窟艺术大展,不断扩大敦煌文化展览品牌效应。

  ——深入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发挥全媒体传播优势,形成“文化+科技”传播业态。实施融媒体平台建设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项目,建成敦煌研究院融媒体平台,运用云展览、云传播等方式实现同频共振,不断扩大敦煌文化的社会影响力。

  ——推动敦煌文创产业模式创新,促进文创与文化弘扬、旅游开放的产业融合,研发一批内涵与品质兼具、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共赢的文创产品,有效提升敦煌文创品牌影响力、知名度,推动敦煌文化走进大众生活。

  四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和服务全院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弘扬事业平衡协调高质量发展。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严格落实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进一步加强对全院展览、出版物发行、讲座、论坛、报告会、研讨会和媒体传播平台等意识形态阵地的监管,确保意识形态领域绝对安全。

  ——深入挖掘新时代赋予莫高精神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梳理莫高精神的脉络和文化基因,形成有深度、有影响的研究成果。组织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利用先进群体事迹报告团有计划地深入单位、学校、企业等开展莫高精神宣讲。持续深入开展向身边先进典型樊锦诗、李云鹤等同志学习活动,切实用“莫高精神”鼓舞人、激励人、感召人,凝聚热情和动力,持续推动敦煌文化遗产事业更上层楼。

  ——牢固树立人才是核心竞争力、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推出“莫高学者”为引领的人才培育引进计划,提升高层次人才比例,利用政策红利,创新激励机制,通过柔性引才等多种方式,下大力气引进培育“高精尖缺”人才,让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向往敦煌、扎根敦煌、圆梦敦煌。

  ——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坚持“严”的主基调,持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认真落实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健全完善监督体系,强化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的监督,不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蓝图已经绘就,目标振奋人心,奋斗正当其时!立足文物事业繁荣发展的大好机遇,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敦煌研究院将秉持莫高精神,牢记初心使命,凝聚奋进力量,不断开创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弘扬事业平衡协调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为把敦煌研究院建设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和敦煌学研究的高地而不懈奋斗,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敦煌研究院组稿 统筹:杜鹃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