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陇原史话 >> 陇史钩沉

敦煌书法:翰墨千秋

22-06-02 09:56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编辑:刘姗

  原标题:敦煌书法:翰墨千秋

  高善穆石塔

  肩水金关汉简(篆书)

  《蒋善进临智永真草千文残卷》局部

  前凉《法句经》 (隶楷)局部

  《大楼炭经卷第七》 (魏楷)局部

  《高善穆石塔》拓片局部

  张芝草书《冠军帖》(本文图片均为资料图)

  陈新长

  敦煌是世界性的文化遗产,在这里也打开了敦煌书法艺术的历史画卷。敦煌书法是甘肃地域留存的书法遗迹,包括汉简、遗书、碑刻、题记的集大成者。敦煌书法不仅是甘肃书法的文化宝藏,还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遗产。

  以汉字为依托的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书写艺术。作为甘肃书法的文化宝藏——敦煌书法,更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敦煌书法总括来讲,分为敦煌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书法、敦煌地区古遗址中出土的汉简书法、敦煌石窟墙壁上的题壁书法、敦煌地区遗存的碑刻书法。

  敦煌遗书又称敦煌文献、敦煌文书、敦煌写本,即敦煌藏经洞所出的古写本和少量刻印本。

  敦煌遗书的年代,横跨5至11世纪,上起东晋下至北宋, 其中还有西凉、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等朝代的代表性出土文献,最早为西晋永兴二年二月七日所抄《大般涅槃经》,最晚为宋咸平五年所写《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敦煌遗书分为宗教典籍和世俗典籍两大部分内容,约7万多件,成为研究各个朝代历史文化的珍贵资料。

  敦煌遗书作为敦煌书法的表现形式之一,其汉字书写的文献最多,大部分是用细致工整的楷书来写的,囊括了篆、隶、楷、行、草等几乎全部的书法艺术形式,主要由官员、学士、僧人、百姓以及专门写经的人(“写经生”)来书写。

  综观敦煌遗书,有一条颇为明显且十分重要的书法发展脉络,那就是“楷变”。楷书变迁的过程十分漫长且阶段众多,隶楷过渡期是一段漫长的时期,也是楷书字体日渐形成的时期。

  隶楷以后,楷书进入到魏楷时期。魏楷从隶楷中脱离出来并日臻成熟,这也是北朝写经的主要形态。南朝后期的抄经中也出现了魏楷,其笔法比隶楷更为复杂。横画的起笔不再是尖锋落笔,而多是顿笔直入或逆锋起笔,这种笔法可视为楷书进入到魏楷阶段的标志。新的笔法让横画的写法出现了“三过折”的丰富形态,其他如竖钩、弯钩等笔画的写法也都在这200年的时间里逐步完善。在魏楷形成这一阶段的写经卷,其书法风格明显不同于隶楷期的写经,北方少数民族的淳朴、质厚、率意、自然都融入这一时期的写经之中, 成为敦煌遗书经卷中最为亮丽的一章。

  从魏楷经隋楷到唐楷,其间大约有100多年的时间,这一时期楷书笔法的精细化程度得到进一步提升。楷书“平画宽结”“斜画紧结”的两大类型已经形成,但尚未得到总结。唐代楷书呈现出风貌多样的格局。从初唐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到中晚唐的颜真卿、柳公权,唐代的楷法逐渐发展到鼎盛。至欧阳询的《三十六法》、张怀瓘《玉堂禁经》,出现了总结楷书点画规律及结字法的书论文章,至此唐楷从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宣告了楷法的最终完成。

  敦煌藏经洞数万卷写经中,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五体俱全,中国书法字体隶变完成后向楷书过渡的全过程,敦煌遗书都以手书墨迹的形式完整保留下来了,书法精品更是比比皆是。

  敦煌藏经洞发现后的第7年,1907年,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第二次中亚探险,在敦煌附近的汉代长城烽燧遗址,发掘3000多枚汉代简牍,当时考古界把这一批简称为“敦煌汉简”。此后,汉简的发掘进入鼎盛期,沉睡千年的甘肃简牍大量出土。

  出土于敦煌的汉简主要内容为边塞的政治和军事活动,反映了两汉时期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简牍上风格各异、精彩纷呈的墨迹也完整地反映了汉代的书法风貌。从这些汉简中,可以看到中国古文字向今文字转变的痕迹,这是中国书法史上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叫“隶变”,就是隶书的变化过程,汉简书法就是汉字字体由篆书逐渐演变和简化到隶书的结果。敦煌出土的汉简文字从书法的角度看,处在中国书法五体(篆隶草行楷)形成的重要时期。汉简中的书法在书写实践中所产生的起收笔法、提按笔法、粗细笔法等均成为后世书法所遵循的基本法则。汉简的书写受当时书写材料的限制所形成的从上至下、从右至左的书写顺序一直影响了中国书法几千年。

  敦煌地区遗存的碑刻书法也是敦煌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酒泉发现的北凉石塔《高善穆石塔》,造像塔塔基之上为圆柱覆钵形塔身,上刻隶书发愿文与经文36行,有明确纪年题为“承玄元年”(428年)。基柱上方圆柱形经柱,高7.2厘米,柱围46厘米,周围刻发愿文与经文三十六行。这些字为“北凉体”。北凉体是北凉王国在大兴佛教中形成的书体,主要出现在与佛教有关的写经、石塔、造寺碑上,其时间为四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五世纪七十年代。北凉体和魏碑体、写经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书体为隶书向楷书的过渡,保留了较多的隶意,且笔势峭拔,风格独特,故书法史上称为“北凉体”。“北凉体”与敦煌碑刻书法的渊源可谓是一脉相承。

  除此之外,以张芝为代表的敦煌名家书法也对当时敦煌书法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被后世尊为“草圣”的东汉末年大书法家张芝(字伯英),祖籍乃敦煌渊泉一地。在中国书法史上,张芝与怀素前后辉映,代表着汉唐时代草书盛行期的两座丰碑。

  自汉末至中唐六七百年间,在草书领域里有王羲之、王献之、张旭、怀素四位大师,他们的师承都源于草圣张芝。其实,张芝的影响力到东汉末期才显露出来。从京城长安到西陲敦煌,从天水、洛阳到楼兰、高昌,都有大批张芝的“追随者”。在张芝创立草书之后,草书从实用中脱离出来,书法才最终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而这门艺术在汉代形成了以敦煌书法为代表的中国书法史上第一个高峰期。

  敦煌地区出土的书法遗存在时间上跨度近千年, 汇聚了众多书手在不同时代的创作。敦煌书法在点画、章法和结体上充满了变化,自然且真实地反映了不同时代和不同时期人们的思想情感和社会流行的审美趣味,东西方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理念在其中交映成辉,孕育出具有华夏气派的审美意趣与艺术精神。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