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天》70年 为中国当代文学而书 为陇原文学培根铸魂
我省文学期刊《飞天》创刊70周年座谈会于今日在甘肃省艺术馆召开。70年来,《飞天》杂志获得了很多殊荣:1990年被评为甘肃省优秀期刊;1994年被评为首届社科类“一级期刊”;1999年被评为第二届社科类“一级期刊”;2008年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9年被评为中国北方优秀期刊;2010年入选农家书屋计划……
70年来,《飞天》杂志承载着省内外众多文学青年的梦想和追求。值此《飞天》杂志70华诞之际,掌上兰州·兰州晨报记者与《飞天》杂志主编阎强国进行了一场对话。
记者:一本文学杂志,为何有这样旺盛的生命力?
阎强国:70年内,办刊队伍不断壮大,很多主编从上任后一直工作到退休,很多编辑一生与《飞天》事业相伴。正是因为有这样一支稳定的编辑队伍,才能让《飞天》一直成为作者信赖、广大读者喜爱的文学刊物。在办刊过程中,《飞天》一如既往秉持现实主义文学精神,关注现实、关注民生,追求气韵优雅、卓尔不群的高雅风格,所发作品不拘一格,成为国内有重要影响的文学刊物之一。
当甘肃被称为诗歌大省之前,《飞天》已发表了大量的优秀诗歌作品。至今《飞天》仍然是全国综合性文学期刊中发表诗歌容量最大的刊物之一。自上世纪80年代始,文学热潮席卷全国,《飞天》同样敞开大门,面向全国吸纳省外优秀的文学作品。一方面提高办刊质量,另一方面为本土作家的创作起到引领作用。纵使上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化浪潮席卷文坛,办刊道路困难重重,《飞天》仍坚持“纯文学”品格,拒绝完全的市场化和媒介化,不迎合低俗趣味,积极承担文学责任,展现朴实的西部精神。
一个文学期刊70年,不算老,也不能说老,只会更年轻、更青春。
70年前,《甘肃文学》的创刊,点燃了新中国陇原文学的薪火,讴歌时代,书写人民。70年来,这本杂志始终坚持为中国当代文学而书,为陇原文学培根铸魂。在这里,我谨代表编辑部向关注《飞天》杂志的读者问好并表示感谢!
文/图 掌上兰州·兰州晨报记者 纪敏
记者:在《飞天》创刊70周年之际,请您回顾一下《飞天》70年的历程。
阎强国:1950年7月,中国文学界大咖郭沫若先生、茅盾先生、周扬先生分别为《甘肃文学》题词,一个月以后《飞天》前身《甘肃文学》创刊。最初的《甘肃文学》编辑部是租借一家书店的一间房子,仅三位编辑,没有经费,没有多余的一页稿纸,冬天的火炉子缺煤,却点燃了新中国陇原文学的薪火。
创刊号首页发表的作品标题是“组织起来,多多创作”,这正是《飞天》办刊70年来的宗旨:出作品,出人才。
70年,《飞天》的事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几度停刊复刊,从《甘肃文学》到《甘肃文艺》,再到《陇花》《红旗手》《甘肃文艺》。
1981年《甘肃文艺》改刊号《飞天》,李云鹏先生在改刊卷首语中说道:“我们期望我们的文学艺术有一个大的飞跃,正如敦煌壁画中那冲决一切羁绊,穿廊出户,酣舞天宇,在不断的探索中开拓新天地的飞天,她应该是这伟大时代的回音壁。”飞天是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想象力的生动体现,文学说到底也是想象力的体现。每一代的编辑人都满怀对文学的深情,埋头伏案,默默耕耘。正是这样在文学编辑岗位上的深情守望,才有了70年间读者、作者心目中的那个值得光耀的《飞天》。
记者:70年来,都有哪些著名作家和《飞天》有不解之缘?
阎强国:文学家王蒙先生当年还是普通作者时,向《飞天》投稿并得以发表,至今其手稿还保存在编辑部;著名作家蒋子龙的处女作就发表在《飞天》;已故著名作家路遥走出陕西的第一篇小说正是在《飞天》发表后,助力了其后来飞向文学高峰的基础……被称为“陇上四君子”的四位本地农民作家,一生与《飞天》相伴,发表出版了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几位主编、编辑经常相聚在他们的农家小院,互相交流学习。
《飞天》是“出人才出作品”的园地,一度云集了文学创作的优秀人才。其优秀栏目《我与文学》《大学生诗苑》,看上去似应势而生,但极富创意和远见卓识。《我与文学》让正在创作高峰期的作家们自由地发出内心的声音,《大学生诗苑》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诗歌栏目,它更是新诗发展的必要方向。《大学生诗苑》发表的诗歌继承了五四以来中国新诗的优秀传统,是汉语诗歌多元性和现代性写作的真正源头。大学生诗人的创作是新时期诗歌的一个高峰,是中国新时期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众多诗坛名家,80%出自于《大学生诗苑》。正是上世纪80年代初及后来形成的有数百万之众的大学生诗群和数以万计的大学生诗歌社团,才为后来的“第三代”奠定了理论上和组织上的基础。
相关新闻
- 2012-03-02叩响文学的圆——李城
- 2012-04-05古浪出了个儿童文学家
- 2012-03-02愤世嫉俗的文学家赵壹
- 2012-02-26著名青年作家、文学新星何彦杰